重走長征雄關道,薪火相傳赤子心——青衿篤行紅研團紅色文化實踐紀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導青年學子在紅色實踐中淬煉初心使命,2025年7月4日,重慶移通學院南江書院、瀛溪書院青衿篤行紅研團19名師生走進婁山關革命遺址。通過重走長征路、參觀戰斗遺址、聆聽紅色故事等形式,同學們在行走中感悟歷史,在實踐中傳承精神,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

(圖1)
詞碑下的精神回響:重讀長征史詩“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鐫刻著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詩詞的詞碑下,紅研團成員逐字誦讀名篇,眼前仿佛重現紅軍戰士踏碎霜月、沖破雄關的壯烈圖景。每一處戰斗遺址、每一塊碑石都化作鮮活教材,讓成員們切身體會到長征精神并非遙遠的歷史符號,而是激勵當代青年在新時代征程中砥礪前行的精神火炬。

(圖2)
豐碑前的青春告白:致敬鐵血忠魂婁山關,被譽為“黔北第一雄關”,是紅軍長征途中取得重大勝利的標志性地點。一場戰役,一座豐碑——婁山關紅軍戰斗紀念碑向來者呈現著90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成員們執筆記下對祖國的祝愿:“勝利的號角已吹響,長征的歷史不再是冰冷文字;烈士的功勛如光,照亮我們前行的路。”當筆尖劃過紙面,先輩們用血肉鑄就的勝利與青年學子的赤子之心在此刻共鳴,讓豐碑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坐標。

(圖3)

(圖4)

(圖5)
天塹上的步履鏗鏘:丈量英雄豪邁面對“長空天塹一線連”的景象,青衿篤行團的成員們拾級登上橫跨兩山的長空橋。山風呼嘯似當年沖鋒的吶喊,腳下石階如歷史鋪就的征程,再陡峭的山路也攔不住信仰的步伐。成員們在“天塹”間感受紅軍突破險阻的頑強,在安全與艱險的對比中,讓“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堅韌精神滲入心靈。

(圖6)

(圖7)

(圖8)
陳列館里的歷史對話:觸摸烽火歲月在戰斗遺址陳列館內,泛黃的歷史圖片、斑駁的戰斗遺物、詳細的文字解說,生動還原了90年前紅軍將士以血肉之軀攻克婁山關、保衛遵義會議勝利召開的壯烈情景。遺址里的彈痕與標語,如毛澤東詩詞里“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詩境般震撼。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這場戰役不僅保衛了遵義會議的勝利,更以“從頭越”的豪情,為新時代青年照亮了長征路的方向。

(圖9)
青春誓言:傳承紅色薪火此次婁山關之行,讓紅研團的同學們真切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站在陡峭的長空橋上,成員周元媛緊緊握著鐵索,深有感觸地說:“爬上來的時候雙腿發軟,可這么陡的山路,當年紅軍穿著草鞋都能沖上去,我們現在的困難又算什么呢?”成員們也一致表示,將以“青衿篤行”的姿態投身實踐,把婁山關汲取的精神力量化作行動,讓紅色基因在青年群體中薪火相傳。

(圖10)

(圖11)
巍巍婁山關,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青春的課堂。青衿篤行紅研團的成員們用腳步丈量信仰,用心靈感悟歷史,在重走長征路的實踐中,真正理解了“雄關如鐵,征途如虹”的堅韌與豪邁。未來,重慶移通學院南江書院和瀛溪書院將繼續以紅色研學的形式,讓更多青年學子走進歷史現場,在行走中思考,在感悟中成長。每一次對歷史的回望,都是對未來的奔赴;每一代人的長征路,都需要用精神去傳承、用行動去書寫。
撰稿:張迦瑜、周元媛
攝圖:鄧渝婷、張輝松
編輯:周元媛、侯有藝
復審:盧璟彤
終核:羅美琪
南江書院供稿
二〇二五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