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揚的鋼琴聲中拉開了新的序幕。一曲輕快靈動的《牧童短笛》率先流淌而出,黑白琴鍵間躍動的音符,仿佛帶著孩子們走進了青草茵茵的田野,感受著鄉村生活的質樸與愜意;緊接著,舒緩深情的《鄉間的小路》旋律響起,熟悉的曲調讓大家不自覺地跟著節奏輕晃,在音樂的浸潤中放松下來,也為接下來的思辨環節鋪墊了一份寧靜而專注的氛圍。

音樂鑒賞結束后,“方言諺語逆向工程”環節登場。老師先引導大家收集那些口耳相傳的鄉土諺語,像“懶人屎尿多”“霜后暖,雪后寒”之類,帶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分享著從長輩那里聽來的句子,課堂瞬間成了充滿鄉土味的“諺語寶庫”。隨后,“翻新”環節正式開始:先一起拆解每條諺語的原意,比如“懶人屎尿多”,原本是諷刺人懶惰找借口,大家卻順著現代視角發散思考——“說不定懶人是在琢磨更省力的辦法呢?就像發明家總想著簡化步驟,用巧勁代替蠻干呀”。一句句古老的諺語,在孩子們的奇思妙想中,生出了與時俱進的新意味,既保留了鄉土智慧的根,又長出了創新思考的芽。

最后是“鄉村議題大家談”。這次的議題聚焦“傳統手藝如何傳承”,老師先帶著大家學習區分“事實”與“觀點”——比如“村里會竹編的老人越來越少了”是事實,“年輕人不愿意學是因為賺不到錢”則是觀點。明確了方法后,孩子們紛紛打開話匣子:有人說“可以讓手藝人去學校教我們,就像上音樂課一樣”,有人提出“把編好的小籃子做成鑰匙扣,年輕人可能會喜歡”,還有人想到“拍短視頻告訴大家竹編有多厲害”。你一言我一語中,既有對鄉村現狀的觀察,也有充滿孩子氣卻真誠的解決方案,每個人都在認真思考著如何讓那些快要被遺忘的手藝,重新在生活里發光。
從鋼琴聲里的鄉村意境,到諺語翻新中的古今對話,再到鄉村議題里的現實思考,午后的課堂就像一場溫柔的思辨之旅,讓孩子們在藝術的滋養中,學會用多元視角看待傳統與生活,讓思考的種子在心里慢慢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