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科’‘青’蔥,合‘力’助‘農’”實踐團7名成員在重慶市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箱子村村主任蒲自剛的帶領下,開展了一場融合非遺傳承與安全科普的實踐活動。上午,團隊向當地土家族非遺竹編傳承人學習傳統技藝,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下午,成員們在村委會為小朋友們講解心肺復蘇急救知識、普及防溺水與森林防火安全要點,并帶領孩子們參觀智能農機,讓科技與安全意識扎根鄉村。
指尖竹絲里的非遺傳承
清晨的箱子村薄霧未散,實踐團成員沿著青石板路來到非遺竹編傳承人周永海爺爺的小院。院里整齊碼放著長短不一的竹篾,陽光透過屋檐灑在周永海爺爺布滿老繭的手上——他正將一根青竹劈成細如發絲的竹絲,動作嫻熟如行云流水。
“這是咱土家族傳了三代的手藝,從選竹、剖篾到編織,步步有講究。”周永海爺爺拿起一根泛黃的竹編半成品,上面的土家族圖騰紋路清晰可見。實踐團成員圍坐成圈,學著將竹條架成基礎經緯結構。團隊成員胡洋舟剛拿起竹絲就出了岔子,硬挺的竹篾在他手中頻頻“打滑”,周永海爺爺見狀握住他的手腕示范:“手腕要松,順著竹的紋路走,就像種莊稼要順天時。”
兩個小時里,成員們從“扎框架”學起,逐步嘗試編織簡單的竹籃底。團隊成員易貞寧指尖被竹絲劃出道細痕,卻笑著舉著歪歪扭扭的半成品說:“原來看似簡單的紋路,藏著這么多門道。這不僅是手藝,更是土家族人對生活的琢磨。”周永海爺爺爺爺看著這些年輕面孔,眼眶微紅:“現在年輕人不愛學這個了,你們來學,我打心眼兒里高興。”
活動結束時,陳奶奶將自己編織的竹制小蜻蜓送給成員們:“你們帶的那些機器能幫鄉親們種莊稼,這老手藝也得有人接著,都是咱土家人的根。”
(圖為非遺傳承人竹編過程 王欣怡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與非遺傳承人合影 唐梵洋供圖)
安全課堂里的成長守護
午后的箱子村村委會小院熱鬧起來,蒲自剛挨家挨戶叫來的20多個小朋友圍坐成圈,好奇地盯著實踐團成員帶來的急救模擬人。“今天咱們學一個‘救命魔法’,遇到有人暈倒就能用上。”團隊成員陳永豪邊說邊跪在模擬人旁,演示心肺復蘇的按壓動作,“雙手交叉,掌根放在胸口中間,按壓深度要到5厘米,就像按在軟一點的石頭上。”
10歲的馬詩涵同學第一個舉手嘗試,踮著腳尖按壓時身體晃個不停。實踐團成員唐梵洋蹲在她身邊,握住她的小手調整位置:“胳膊要伸直,用身體的力氣壓,不是用手勁哦。”小朋友們輪流上前實操,7歲的黃浩洋按了幾下就累得喘氣,卻堅持說:“我要學會,以后能救奶奶。”
除了心肺復蘇,防溺水與森林防火教育更接地氣。實踐團成員周江指著帶來的水域安全圖,用土家方言改編的童謠提醒:“小河邊,不亂跑,大人不在危險繞;遇落水,喊幫忙,自己千萬別下水。”蒲自剛補充道:“去年夏天隔壁村有孩子偷偷去河邊,差點出大事,你們可得記牢嘍。”
談及森林防火,團隊成員彭俊博舉起燒焦的竹片標本:“山里的樹燒起來就像脫韁的野馬,一點火星都可能闖大禍。”他教小朋友們記住“三不準”:不準在山里玩火、不準燒秸稈、看到火情趕緊喊大人?;顒娱g隙,12歲的向明浩悄悄說:“以前覺得這些離我們很遠,現在知道原來安全就在身邊。”
(圖為團隊成員為小朋友講解急救知識 胡洋舟供圖)
(圖為小朋友演示心肺復蘇 彭俊博供圖)
農機展示里的科技啟蒙
安全課堂結束后,實踐團成員推著帶來的“大蔥移栽一體機”來到院壩,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這臺曾獲全國二等獎的農機,履帶式設計適配山地地形,機身雖小卻能完成育苗、移栽等多道工序。
“這是給大蔥‘搬家’的機器,以前1個人1天能栽半畝地,用它能栽4畝多。”陳永豪啟動機器,履帶緩緩轉動,栽苗裝置像靈活的手指般“夾”起模擬幼苗,穩穩“種”進土里。小朋友們湊近圍觀,9歲的趙梓軒伸手想摸運轉的部件,被成員王欣怡輕輕攔?。?ldquo;機器工作時可不能碰,就像路上的汽車不能摸一樣。”
實踐團成員特意調整了農機參數,演示如何在山地斜坡上保持平衡。“咱們箱子村多山地,這機器的‘大腦’能自動判斷坡度,不會摔跤。”胡洋舟指著控制面板上的顯示屏說,上面的土家語標注是團隊特意添加的。孩子們七嘴八舌提問:“它能種玉米嗎?”“晚上會睡覺嗎?”成員們一一解答,還承諾下次帶機器來田里實操。
夕陽西下時,小朋友們抱著自己編織的竹片小玩意,圍著農機不愿離開。蒲自剛看著這一幕感慨:“這些娃娃平時少見這些新鮮事,你們既教了安全知識,又讓他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真是辦了件大好事。”
(圖為團隊成員為小朋友講解機器 易貞寧供圖)
(圖為小朋友認真探索機器 周江供圖)
作者:周江 陳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