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感悟高原文明交融的歷史脈絡,7月16日,長安大學"陜青同行石榴情?逐夢兩路礪青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青海省博物館,通過沉浸式觀展與文化解讀,探尋多民族共生共榮的歷史印記,汲取新時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力量。

圖為實踐團隊在青海省博物館內的合影
青海省博物館位于西寧市城西區西關大街58號,是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于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五萬余件文物,以新石器時代彩陶、民族宗教文物和絲路文化遺存為特色。館內“青海歷史文物展”呈現史前到明清的歷史脈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通過民族服飾、節慶模型等展品展現多民族文化交融。條紋彩陶靴、狼噬牛金牌飾等文物見證古代青海作為“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文明交匯地位。
圖為青海省博物館內“兩路”精神雕塑
實踐隊員們在“江河源文明”展廳駐足,通過漢代匈奴狼噬牛金牌飾、南北朝東羅馬金幣等文物,追溯中原與西域的商貿往來;在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區,隊員們參觀了河湟刺繡等在內的多項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對青海傳統文化的了解。期間,帶隊老師生動講述了文物背后的民族交流故事,引發隊員們對“石榴籽精神”的深刻思考。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河湟刺繡

圖為帶隊老師為隊員們講解馬家窯遺址
此次調研活動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青海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文明史詩。大家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將以文物為媒,傳承“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在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中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擔當,讓青春在服務西部發展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