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輝博士以《秦嶺環境保護》開講。他通過衛星影像對比與實物樣本展示,生動剖析了秦嶺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意義。“秦嶺的一草一木都是天然‘復合材料’,”他舉起一片樹葉解釋道,“仿生其結構研發的環境修復材料,正成為守護青山綠水的新武器。”學生們觸摸著新型多孔吸附材料驚嘆不已。
賴淏博士帶來的《高吸收樹脂:從紙尿褲到海洋保護》引發陣陣笑聲與驚呼。當看到一勺樹脂瞬間吸干整杯水時,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這種‘超級海綿’不僅能守護嬰兒健康,更能吸附海上泄漏原油!”賴淏展示著樹脂處理油污的實驗視頻,強調科技創新如何將日常生活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連。
翟健梁博士的《神奇的仿生材料——超疏水和蓄能發光材料》將氣氛推向高潮。他現場演示超疏水材料:墨水在特制布料上滾落如珠,不留痕跡;蓄能發光材料在關燈后綻放奇幻藍光。“科學家向自然學習,讓材料擁有‘超能力’,”他鼓勵學生們,“未來解決能源、環保難題的鑰匙,或許就藏在你們的觀察中!”
邵汀荃博士壓軸登場,以《相信材料的力量-混凝土的前世今生》展現材料的力量。從古羅馬萬神殿到港珠澳大橋,一幅幅震撼圖片串聯起人類文明史。“混凝土會‘生病’也會‘自愈’,”他展示新型智能修復混凝土模型,“當我們賦予材料感知與修復能力,它們就能守護建筑千年安全。”
活動尾聲,輔導員滑維杰深情寄語:“今天博士哥哥姐姐們展示的不僅是神奇的材料,更是科技改變世界的無限可能。秦嶺腳下的焦岱鎮,走出過建設國家的棟梁;今天的你們,或許就是未來破解材料‘卡脖子’難題的科學家!愿這顆‘材料紅芯’點燃你們探索未知的熱情,把個人成長熔鑄進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離場時,學生們仍圍在博士團身邊追問材料奧秘。夕陽映照著校園里熱烈的討論場景,材料科學的種子已悄然在秦嶺北麓的青春沃土中生根發芽。長安大學材料學院將持續推動“紅芯博士團”科技下鄉,讓材料強國的夢想之光,照亮更多鄉村學子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