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xiāng)|濰坊理工學院致知書院開展
“蒙山鑄魂·沂水承志”社會實踐活動
6月25日-7月6日濰坊理工學院致知書院紅源沂蒙·青衿力行實踐隊前往臨沂市,開展以紅色基因傳承為主題的“蒙山鑄魂·沂水承志”實踐活動。此次實踐以“探訪 - 傳承 - 延續(xù)”為主線,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助力紅色基因傳承。
沂蒙山區(qū)作為底蘊深厚的革命老區(qū),“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的寶貴財富。然而,在時代浪潮中,紅色故事傳承面臨諸多挑戰(zhàn):親歷烽火歲月的老兵,記憶隨時間流逝漸趨模糊;傳統(tǒng)紅色教育模式,難以契合信息多元時代青少年的認知需求;紅色資源的代際傳遞,急需注入年輕活力,搭建更具吸引力的傳承橋梁。在此背景下,紅源沂蒙·青衿力行實踐隊的成員們以青春之名,主動扛起傳承使命,讓沂蒙精神跨越高山與歲月,在新時代土壤中生根發(fā)芽。
一、紅色基地探訪:與歷史對話,采擷精神火種
實踐首站,隊員們走進沂蒙革命紀念館、臨沂市博物館、華東野戰(zhàn)軍紀念館等紅色地標,在歷史的長河中打撈珍貴記憶。在沂蒙革命紀念館,玻璃展柜里的一支步槍槍管仍留著戰(zhàn)斗的劃痕,泛黃的戰(zhàn)地日記上字跡因歲月暈染略顯模糊,講解員指著墻上 “孟良崮戰(zhàn)役形勢圖”,將 70 多年前那場 “小米加步槍” 的勝利傳奇娓娓道來,隊員們俯身凝視的目光里,映著烽火歲月的壯闊與悲壯。
臨沂市博物館的文獻庫房內(nèi),1943 年的《大眾日報》合訂本,報紙邊緣已脆如枯葉,卻在“沂蒙紅嫂用乳汁救傷員”的報道中,讓人觸摸到革命年代的溫情與堅韌。而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隊員們分組佇立墓碑前,有的用拓片記錄碑文斑駁的字跡,有的對照史料繪制戰(zhàn)斗路線草圖,試圖還原 “臨沂突圍戰(zhàn)” 中戰(zhàn)士們依托山地掩護沖鋒的細節(jié) —— 當指尖撫過墓碑上“19 歲”的刻字時,年輕的心跳與七十多年前的青春熱血仿佛在此刻共振。

圖1為成員們了解革命路線

圖2為成員參觀華東野戰(zhàn)軍紀念館

圖3為成員參觀臨沂市博物館

圖4為成員參觀臨沂紅色文化展館
二、幼兒園里的紅色課堂:讓童真與英雄精神相遇
離開紀念館,實踐隊的腳步踏入臨沂市河東區(qū)梅家埠街道悠久幼兒園,紅色教育在歡聲笑語中煥發(fā)新模樣。隊員們化身“故事大王”,用身臨其境的表演再現(xiàn)“王二小放牛”的情節(jié):當“日軍”手偶逼近時,有孩子攥緊小拳頭喊“別上當”;當“王二小”引敵入包圍圈時,稚嫩的掌聲此起彼伏。“紅歌接龍”環(huán)節(jié),《東方紅》的旋律剛起,在場的小朋友就跟著哼唱,奶聲奶氣的“共產(chǎn)黨”三個字,讓在場的老師眼眶發(fā)熱。活動尾聲,孩子們拿起蠟筆共繪“紅色畫卷”,有的畫舉著紅旗的戰(zhàn)士,有的畫挎著籃子送糧食的阿姨,筆觸雖稚嫩,卻讓紅色種子在童真世界里悄悄發(fā)芽。


圖5為成員們與幼兒園小朋友的合照
圖6為小朋友們共繪紅色畫卷

圖7為小朋友們共唱紅色兒歌

圖8為小朋友講解“王二小放牛”紅色小故事
三、社區(qū)里的代際對話:讓紅色文化流淌在生活肌理
實踐的最后一站,隊員們走進臨沂市月亮灣社區(qū) —— 前道口小區(qū),將紅色傳承融入市井煙火。社區(qū)廣場上,老中青幼不同年齡層圍坐,聆聽革命故事、分享感悟。紅色文化在代際間悄然流淌。這一系列社區(qū)活動,串聯(lián)起家庭、學校、社區(qū)三方,構建起“家校社協(xié)同傳承”網(wǎng)絡,讓紅色教育從單一的學校推動,變?yōu)槿鐣膮f(xié)同共育,感知紅色文化在家庭代際傳承的需求,也積累了組織文化活動的經(jīng)驗。

圖9 成員與社區(qū)兒童共同玩紅色小游戲

圖10 成員與小孩做“紅色問答”小游戲
從紀念館里的凝神傾聽,到幼兒園的歡聲笑語,再到社區(qū)廣場的代際共鳴,”紅源沂蒙,青衿力行“社會實踐隊用青春視角為紅色傳承開辟了新路徑。紅色基因的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歷史復述,而是要讓沂蒙精神在觸摸、參與、共鳴中,成為跨越時代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