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葉興鄉”鄉村振興三下鄉實踐團走進廣西梧州騎樓城,圍繞“歷史建筑與生態適應”主題開展實踐學習,近距離感受嶺南傳統建筑中的環保智慧。
梧州騎樓城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騎樓建筑群,其獨特的建筑形制與自然環境的適應性給隊員們留下深刻印象。團隊沿九坊街、大南路等核心街巷參觀,重點觀察了騎樓建筑的功能性設計:底層向內縮進的長廊形成天然遮陽擋雨空間,減少陽光直射帶來的建筑能耗;清水磚墻的透氣特性實現自然調溫,降低人工制冷需求;臨街柱體上高低錯落的鐵環與二層水門,展現了古人應對洪澇的生態適應智慧。
圖為騎樓建筑
實踐中,隊員們結合專業知識,留意街區的生態細節:觀察騎樓間的排水坡度設計如何應對嶺南多雨氣候,記錄現代改造中增設的垃圾分類點與節能照明設施,通過與當地商戶交流,了解騎樓城在保護更新中平衡歷史風貌與環保需求的具體做法。
團隊還在騎樓城文化展示區查閱資料,系統學習了騎樓建筑與西江流域水文環境、氣候特征的關聯,認識到傳統建筑形制是勞動人民長期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結晶。隊員們現場交流討論,將課堂所學的環境工程理論與實地觀察到的建筑生態設計相對照,深化了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理解。
圖為騎樓城建筑的設計風格
通過此次實踐,隊員們表示,此次探訪讓大家從專業視角重新認識了歷史建筑的生態價值,為今后將傳統智慧融入現代環保工程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編輯:黃生梅 陳嘉浩 攝影:陳嘉浩 劉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