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長安大學實踐團隊走進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史館,深刻感悟到一場跨越二十年的生態遷徙史詩。

【遷徙憑證】一座紀念碑與三百個手印
入口處的移民紀念碑以青銅牦牛脊背為基座,頂托2004年搬遷時的村落原貌微縮沙盤:19頂黑帳篷散落在草甸,與今日白墻藍頂的安居房形成殘酷對照。展墻鐫刻著318戶牧民的手印拓片,藏文簽名旁標注漢語釋義,即“扎西頓珠:用離開守護水源”。電子屏循環播放搬遷影像:老人跪別神山時,將一捧草籽埋進遷居地的花壇。
【凍土密碼】冰針模型與生態賬本
展廳中央的凍土帶地質剖面模型驚心動魄:透明冰層中封存塑料袋、易拉罐,警示“百年不腐”的生態創傷。與之相對的數據記錄著覺醒:2016:回收青藏公路沿線垃圾1.2噸。2024:氧氣罐藝術墻落成,村民年兌換糧油超8萬元。
【新生圖譜】從馬鞍到光伏板的能源革命
生活史展廊陳列著被時代淘汰的物件:
蒙塵的牛皮馬鞍(標簽:搬遷前主要交通工具) 銹蝕的煤油燈(標簽:2004-2010年照明工具) 盡頭墻面突然亮起,屋頂光伏實時發電數據屏跳動紅光:“今日發電量:172kW·h,相當于減少燃煤55公斤”。一組對比圖震撼人心:搬遷前婦女背冰取水的佝僂身影,與今日藏族女孩擰開水龍頭時飛濺的水花。

【兩路印記】道班鐵鍬與護源公約
“天路精神”展區揭示生態守護的基因源頭:1954年道班工人使用的鶴嘴鋤(借自青藏公路博物館)以及2020年村民簽字的《長江源護源公約》手寫稿,泛黃紙頁首條墨跡尤重:“守護天路潔凈,就是守護長江血脈”。展柜下方,印有“軍民一家”的現代垃圾清運車模型靜靜陳列,六十年前保通工具,已成今日清源利器。
回望建筑外墻,太陽能板拼成的藏漢雙語標語在雪光中昭示:
“我們遷徙,是為了讓長江永遠不必遷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