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譯心牧歌絲路實踐團”走進新疆國際大巴扎,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宣講活動。活動以“傳承非遺文化,共賞絲路魅力”為主題,通過互動問答、趣味講解和精美禮品贈送等形式,向游客和市民普及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并發放團隊精心制作的“新疆國際大巴扎非遺文化路線圖”,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播與保護。
活動現場,團隊成員以輕松活潑的語言,帶領大家探尋新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從切糕的制作工藝到馕坑的獨特結構,從艾德萊斯綢的即興創作工藝到手鼓模擬馬蹄聲的巧思,成員們通過生動的講解和互動問答,讓現場觀眾深刻感受到非遺技藝背后蘊含的智慧與匠心。
宣講中,團隊成員以大巴扎里常見的景象為切入點,引出“非遺”這一核心主題。針對短視頻中“切糕一刀一套房”的熱門話題,成員們解釋道,切糕價格不菲源于其原料選取、糖稀熬制、堅果處理及成型工藝中凝聚的新疆人民智慧與創造力,這些獨特技藝也讓切糕成為新疆特有的非遺。
互動問答環節氣氛熱烈。團隊成員拋出“非遺的全稱是什么”的問題,引發游客積極參與,答對者獲贈精美禮品。隨后,關于馕的話題更是勾起大家的興趣,從皮牙子馕、玫瑰花馕到芝麻馕,眾人細數馕的種類。而“為什么馕用馕坑烤而非烤箱”的問題,讓大家了解到傳統馕坑由粘土混合羊毛砌筑,粘土鎖熱、羊毛透氣的結構與材料,能穩定溫度并賦予馕泥土的天然香氣。
在服飾文化方面,團隊成員介紹了被譽為“絲綢中的活化石”的艾德萊斯綢。它作為新疆維吾爾族傳統手工織錦技藝的杰出代表,其獨特圖案寓意豐富,更以扎染無定法的即興創作工藝彰顯傳承千年的精髓。談及新疆樂器,成員們以手鼓為例,講解其鼓面材質的彈性與獨特鼓身結構,使其能通過不同力度和節奏變化模擬馬蹄奔跑聲,展現出制作技藝中的巧思與新疆人民對生活的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成員特別設計制作的“新疆國際大巴扎非遺文化路線圖”成為活動的一大亮點。路線圖標注了大巴扎內非遺項目的分布點,方便游客按圖索驥,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團隊成員表示,希望通過這份路線圖,引導更多人關注非遺、體驗非遺,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活”起來、傳下去。
活動最后,團隊成員邀請現場游客合影留念,并鼓勵大家在游覽大巴扎時多駐足欣賞非遺技藝,多與手藝人交流,用實際行動支持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此次宣講活動不僅為游客和市民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也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助力非遺保護的責任與擔當。譯心牧歌絲路實踐團將繼續以青春之力,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