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8時30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夕陽如畫”團隊第六次走進藍旗新村社區。在蟬鳴初起的夏日清晨,4對金婚老人循著志愿者的引導,開啟等待半世紀的婚紗圓夢之旅。從化妝間的銀發梳妝到三樓影棚的快門輕響,從二樓棋枰邊的茶語閑話到廣場打卡點的歡笑陣陣,這場持續120分鐘的溫情接力,在光影交錯中鋪展成民生畫卷。
梳妝臺前的時光回溯化妝區內,志愿者們為當天參與的4對金婚老人提供貼心服務,協助他們整理服飾、梳理發型、調整妝容。老人們在鏡前微笑交流,感受青春氣息與儀式感,整個過程氛圍輕松而溫暖。志愿者們耐心關注每位老人的需求,讓他們在舒適的狀態下完成打扮,為即將開始的拍攝做好準備。這個環節既體現了團隊的細致服務,也讓老人們感受到關懷與陪伴。
楚河漢界邊的記憶拼圖二樓會議室里,志愿者和老人們坐在候拍區,輕聲交流彼此的故事。等待的時間并不沉悶,他們聊起年輕時的相識與婚禮趣事,偶爾回憶起共同經歷的風雨與生活點滴。我們志愿者靜靜旁聽,適時回應,鼓勵他們自然地表達。叔叔阿姨們回憶起當年的小驚喜與甜蜜瞬間,笑聲不時在房間里回蕩。窗邊的光灑在老人們的面龐上,他們時而低頭細看手中的紀念物,時而相視而笑,眼神中流露出歲月沉淀的溫柔。我們調整座椅和拍攝順序,確保每對老人都有舒適的位置,偶爾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搬動椅子或輕扶他們。短短幾十分鐘的等待里,老人們漸漸放松,談笑間拉近了與我們志愿者的距離,也讓攝影師提前捕捉到自然狀態下的溫情瞬間。這樣真實、輕松的氛圍為后續的拍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讓我們感受到陪伴和傾聽的重要意義。
柔光燈下的執手凝望三樓攝影棚里,四對老人依次進入拍攝區。攝影師輕聲提示他們自然站位、牽手或相視而笑。快門聲中,老人們時而相視微笑,時而輕輕握手,動作雖樸實,卻滿是歲月沉淀的默契。我們在旁邊調整角度、引導姿勢,但盡量不打擾他們自然狀態。老人們看到拍攝畫面時會心一笑,輕聲評論自己的樣子,氛圍溫馨而輕松。這些瞬間被鏡頭定格,成為留存他們金婚歲月的珍貴記憶。
廣場上的幸福速遞今年團隊特別在養老院、廣場增設了拍立得打卡環節,行動不便的老人由志愿者逐一上門協助拍照,耐心整理衣物、扶正坐姿,每一次快門都記錄下溫暖的微笑與牽手瞬間。老人們拍照后可立即收到照片,輕輕拿在手里,感受自己的笑容瞬間定格。社區廣場上,身體健康的長者與居民自愿參與拍攝,青年志愿者陪伴他們合影,現場打印的照片讓老人們和家人共享喜悅。拍立得的即時呈現不僅增加了趣味,也成為今年活動的創新亮點,讓陪伴與回憶立刻可見。

當團隊撤下最后塊背景板,花園的長椅上仍坐著幾位老人。他們摩挲著剛收到的絹絲相框,樹影在相框玻璃上流淌。志愿者小溫悄悄按下最后一次快門——這次鏡頭里沒有婚紗旗袍,只有樹蔭下十二雙緊握的手,和手背上跳動的光斑。
屬于叔叔阿姨的七夕禮物8月28日上午,志愿者們提著精心裝裱的紀念照,拜訪參與拍攝的叔叔阿姨。他們聲音微顫:“我們這一輩子,這還是第一次這么正式的合影。”志愿者將照片擺放在他們面前的小桌上,幫助調整角度,確保光線照在笑容上。整個送禮物的過程溫暖而寧靜,老人們時而低語交談,時而相互指著照片回憶往昔。每一幅照片都像一扇小窗,映照出歲月沉淀的深情,也讓陪伴的青年感受到責任與溫度。
這場持續六年的光影之約,在藍旗新村織就了可見可感的溫情網絡。當金婚夫婦的愛意在鏡頭前頂個,當輪椅后背的合影在巷口反光,鏡頭已超越記錄功能,成為連接代際的臍帶。五十余幀影像背后,是老人從推拒鏡頭到主動比心的心理破冰,是孫輩舉著照片奔上三樓的愛心傳遞,更是社區公共空間里新增的永久布景。
“夕陽如畫”團隊用時間證明:青春陪伴是最長效的顯影液,能將歲月褶皺里的尊嚴與渴望溫柔定影。那些掛在堂屋的相框、壓在枕邊的絹絲冊,終將匯成照進銀發人生的微光,而柳樹灣長廊的手繪背景板,已然成為社區記憶的地標。當快門聲年復一年響起,它丈量的不僅是老人笑紋的深度,更是民生溫度攀升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