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青春尋訪紅色路,潤疆筑夢新征程”實踐團走進三五九旅紀念館銀齡工作室,采訪銀齡講解員曾海先老先生,旨在通過此次采訪深入了解講解員們扎根邊疆的堅守,傳承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凝聚奮進力量。
一、扎根荒漠的“擺渡人”
圖為銀齡講解員曾海先老先生為團隊成員講解兵團建設史。周占龍 供圖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阿拉爾市三五九旅紀念館中,滿頭銀絲的曾海先老先生正手持話筒,講述著邊疆兵團建設歷程。自退休后,他主動申請來到這里,用十年光陰為游客解讀兵團歷史。
二、余熱映初心
紀念館里,曾海先老先生不斷的為游客講解,曾經跟隨建設兵團扎根戈壁,如今又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戍邊使命。曾海先老先生說:“我這一生都和這片土地緊緊連在一起,年輕時扛鋤頭開荒,退休后握話筒傳史,只要還能開口,就要把兵團人的故事講下去,讓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
圖為曾海先老先生與團隊成員互動。賈高陽 供圖
三、歲月中的堅守
從戈壁荒灘到綠洲新城,從青春年少到銀發蒼蒼,變的是年齡和崗位,不變的是那份“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赤誠。在他的講述中,那些沉睡在歷史檔案里的人物和故事仿佛活了過來,團隊成員們仿佛看到了老一輩兵團人頂風冒雪、戰天斗地的身影,也更加明白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背后,是無數像曾海先這樣的普通人用一生書寫的堅守。
圖為實踐團隊紀念館王震將軍像前合影。周占龍 供圖
青絲褪盡,初心不改;歲月流轉,深情不變。銀齡講解員們用行動證明:扎根邊疆的堅守,從不會因年齡而褪色;服務邊疆的熱忱,能在時光里愈發滾燙。實踐團成員在與曾海先老先生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這種跨越時代的精神力量,它如同沙漠中的胡楊,歷經風霜卻愈發挺拔,指引著更多青年接過戍邊的接力棒,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續寫邊疆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