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網 青島 8月26日電(通訊員 劉烜宇 高子涵)為響應國家相關政策,煙臺大學環境保護協會“漁火小隊”實踐隊聚焦漁民廣泛使用的“壇子網”存在誤捕江豚致江豚死亡的問題,通過網目優化等技術改良,研究和推廣江豚逃逸的友好型漁具,力求降低江豚誤捕率,減少捕撈對水生態的沖擊。在此背景下,實踐隊于7月24日到達青島市黃島新區胡家山村和楊家洼村,對壇子網相關問題進行實地采訪調研。
2025年7月24日上午,煙臺大學環境保護協會“漁火小隊”實踐隊來到胡家山進行海岸生態實踐調研。剛進入村子,隊員們偶然發現一戶漁民家門前放置著壇子網固定木樁、纜繩、塑料浮子和倒扣的錐形網兜。實踐隊成員主動叩門,決定對漁民進行了深入訪談。
漁民熱情接待了隊員們。在隊員們提出問題后,漁民拿起隊員先前制作的網具進行講解:“沉入水下的壇子給魚蝦造了個‘房子’,它們自個兒愛往里鉆……這法子‘請君入甕’,省力又精準,靠的是懂魚性。” 隨后,隊員又針對壇子網江豚逃逸裝置的設計、近些年誤捕江豚量、漁民近十年的出海收入變化、出海經歷以及近十年漁獲種類的變化向漁民進行交談,漁民均一一耐心為隊員們解答,讓隊員們對壇子網捕魚的原理以及壇子網江豚逃逸裝置改進有了更透徹的理解,隊員們在深感傳統智慧的巧妙的同時,更能體會到改進壇子網裝置的必要性。
這次由觀察直接觸發的面對面交流,成為實踐隊成員寶貴的一課。它不僅具象化了壇子網的工作原理與生態智慧,更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其作為“雙刃劍”的本質——在高效低耗的優勢下,潛藏著資源枯竭與環境破壞的巨大風險。隊員們真切領悟到:可持續漁業的核心,在于精準拿捏效率與生態保護之間那微妙而永恒的平衡點。在胡家山的這次計劃外的訪談,無疑為年輕的同學們上了關于現實復雜性與責任最生動的一課。
下午,實踐隊來到了楊家洼村,繼續進行調研活動。實踐隊首先來到了一戶資深漁民家中進行調研。隊員們圍繞壇子網的種類、壇子網在不同水流大小時的水下部分形態變化、江豚習性、江豚進入壇子網的原因、壇子網不同逃逸裝置設計的比較以及海洋垃圾對于壇子網漁獲量的影響等問題與漁民進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討。漁民對實踐隊員的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態度表達了贊賞,并對壇子網的改進提出了新的建議——在壇子網寬口處開口,為隊員們的改進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楊家洼村和漁民交流 “漁火小隊” 劉烜宇 供圖)
7月24日下午,實踐隊隊員們來到了由當地漁民自發成立的海洋保護組織“藍灣衛士”的基地,組織負責人劉老師熱情接待了隊員們。劉老師首先介紹了“藍灣衛士”的發展歷史,宣傳活動、凈灘行動、聯合相關部門進行海上執法的進行情況,組織國際化發展等信息,隊員們獲益匪淺,并就老師介紹到的信息進行了提問,劉老師一一做出了解答。經過劉老師的解答和介紹,隊員們對于漁民在海洋環境保護中的關鍵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意識到海洋環境保護的形式存在極大的多樣性。

(圖為劉老師向實踐隊成員介紹“藍灣衛士” “漁火小隊” 李笑語 供圖)
隨后,劉老師帶領隊員們參觀了“藍灣衛士”漁具和海洋生物展覽館。劉老師為隊員們介紹了楊家洼村從古至今捕魚網具的變化發展,也向隊員們展示了本地海洋生物的標本。在參觀途中,一名隊員向劉老師請教了休漁期以及漁業立法上的相關問題,劉老師從法律上存在的問題、相關行為的界定及執法主體和力度等方面對同學的問題進行解答。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展覽館 “漁火小隊”實踐隊 高翊恒 供圖)
此次在胡家山河楊家洼村的實地訪談調研,隊員們獲益匪淺。此次壇子網改進調研,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探索,更是一場青年智慧與傳統文明的深度對話,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中 “守正創新” 的生動注腳。實踐隊成員用腳步丈量漁村,用專業賦能傳承,讓壇子網這張承載著漁耕文明記憶的 “網”,既打撈起海洋的饋贈,更編織出人類與海洋生態還環境共生的未來圖景。青年一代主動接過傳承與創新的接力棒,正是鄉土中國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更是文明延續中最動人的青春注腳。實踐隊后續會繼續進行實地調研,對壇子網江豚逃逸裝置的改進提出具體、實際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