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九江學院藝術學院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在付垅村兒童之家迎來了第四日課程。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藝術創作交織,旨在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文化魅力,釋放想象力。
兩位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展示作品任耀庭
上午課程聚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陽腔。志愿者老師武宮慈、張雅琪等首先為孩子們講解青陽腔臉譜的色彩象征與藝術特色。在細致示范紙張折疊、描畫輪廓及安全剪裁技巧后,孩子們全情投入創作。剪刀翻飛間,粗獷或精致的青陽腔臉譜躍然紙上。課程延伸至窗花制作,孩子們巧妙融入戲曲元素,創作出兼具傳統韻味與童趣的幾何紋樣。為激勵創作熱情,隊員們特別準備了“敖丙”神話形象剪紙,獎勵給表現優異的孩子。
實踐隊員張雅琪給小朋友展示剪臉譜的前置工作饒玉璽
下午的粘土課堂轉向自由創作。在任耀庭等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盡情釋放想象力:有的以青陽腔劇目為藍本,塑造戲臺與角色;有的構建“恐龍樂園”或田園風光,精心雕琢蔬菜紋理與場景細節;還有的專注捏制小貓小狗等可愛形象。隊員們適時指導塑形技巧,教室內洋溢著動手創作的專注與交流的歡笑。
任耀庭老師協助小朋友完成自主創作徐房清
考慮到孩子們久坐室內,課程尾聲,實踐隊組織了一次田野漫步。在老師帶領下,孩子們有序步入自然,觸摸樹皮紋理,觀察草叢昆蟲,收集繽紛落葉。短暫的戶外活動讓孩子們身心舒展,也為藝術實踐增添了親近自然的生動注腳。
任耀庭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展示粘土作品徐房清
之后老師們組織集體外出活動。孩子們有序參與,在戶外盡情奔跑、游戲,歡聲笑語回蕩。
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孩子們手拉手一起外出活動任耀庭
此次支教以剪紙為媒傳遞青陽腔非遺精髓,借粘土之趣激發兒童創想,輔以自然體驗滋養心靈,不僅豐富了鄉村孩童的暑期生活,更在巧手創作間播撒了文化傳承的種子。
通訊員:勞瑞欣、葉露、龔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