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促進石敢當手工雕刻文創的開發,了解手工與機械雕刻的核心差異,手工工匠雕刻調研團隊于2025年7月13日前往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等地。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訪談等方式開展專項調研,探尋傳統手工工藝的傳承密碼,用實地調研記錄石敢當手工雕刻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調研地介紹 1.英雄山文化市場
英雄山文化市場位于濟南英雄山北麓,發軔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現有固定雕刻攤位近百家。其中八成以上保留純手工或半手工生產方式,聚集玉雕、木雕、核雕、牙雕等多門類非遺傳承人。
2.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
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位于濟南市市中區,以“前店后坊”模式集中展示齊魯工匠精品。設有雕刻研學、技藝體驗、直播銷售三大功能區,日均客流量達五千人次,形成“傳統集市+現代展廳”的互補格局,以跨界聯名、數字營銷出圈,構成一幅“老手藝+新消費”的濟南雕刻地圖。
二、調研過程 1.調研前期
在正式開展調研前,團隊成員提前熟悉了石敢當手工雕刻行業的發展背景、不同雕刻品類的基本特點。梳理了手工與機器雕刻的相關研究文獻及行業報道,針對英雄山文化市場、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兩個調研地不同的經營模式等信息進行初步收集。
團隊成員提前一周預先與商戶取得聯系。驗證調研的可執行性,并就調研的具體時間、地點及細節與當地商戶進行商議。
確定調研地點與時間之后,團隊按照詳細規劃的調研路線及時間安排。明確團隊中每個成員在調研中的分工,進行采訪、攝像、錄音、記錄等任務分配,確保所有成員能在調研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互幫互助,圓滿完成任務。
團隊成員詢問商戶經營模式
2.實地調研
第一站:英雄山文化市場
7月13日上午,團隊首先前往英雄山文化市場開啟實地調研,先后走訪了15位手工雕刻店主,發現文化市場內的石敢當文創雕刻大多雷同,難以看到出彩的文創產品。帶著問題,團隊成員與從事玉雕行業28年的林老板展開了深入交流。
林老板介紹道,市面上的石敢當雕刻設計大多簡單而相似,文化底蘊極低,制造則主要采用機器流水線生產,要想出彩只能從制造工藝下功夫,因此她堅持手工雕刻為主、機器輔助為輔的制造模式。她還向團隊成員詳細展示了玉雕從選料、打胚、塑形到上色的完整流程,并結合自身多年的從業經驗,對比分析了手工雕刻與機器雕刻的差異,她強調機器雕刻的作品缺少靈性,在價值上遠不及手工雕刻產品。雖然手工雕刻的成本極高,但林老板依然堅守著初心,不斷嘗試帶領手工雕刻行業走出困境。通過與林老板的交流以及對市場內其他攤位的走訪,團隊對傳統手工雕刻的技法傳承和經營現狀有了初步的直觀認識。

商戶為團隊介紹雕刻流程
第二站: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
7月13日下午,團隊前往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開展調研。
團隊在這里發現了一部分石敢當木雕產品,但外觀與英雄山文化市場的產品并無明顯差異。團隊成員與兩位店主進行訪談,講述了本次調研發現的問題與疑惑,店主劉老板向團隊解釋,石敢當的造型設計是個難題,而且手工雕刻耗時費力,雖然手工做的作品線條更加靈動,富有美感,但對于商家來說難以維持成本與利潤的平衡。即便面臨著不小的成本壓力,劉老板的店鋪依然保持著自主創作的手工雕刻作品的習慣,他主要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現場的雕刻制作,但同時也銷售一部分機器雕刻的量產擺件。
團隊成員體驗現場雕刻
通過走訪體驗中心的不同功能區,觀察其手工雕刻產品和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經營模式,團隊對現代手工雕刻行業的發展現狀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受訪店主普遍采用分層經營模式,高端定制作品堅持純手工創作,中端產品則采用“機器打胚+手工精修“的模式提升效率,大眾款式則主要是流水線機雕產品。
三、調研收獲 朱思穎
這次對石敢當手工雕刻工匠的實地走訪,對于長期以來局限于課堂書面知識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線下專業拓展,更是一場與傳統工匠精神的深度對話。
在英雄山文化市場的數百家店鋪里,我了解到三種不同的生產形態:有的店堅持純手工打胚,從選料時根據石材、木材天然紋路設計造型,到用平刀、圓刀、三角刀等二十余種工具逐層雕琢,一件石敢當文創雕刻作品往往耗時月余;有的店采用“機器打胚+手工塑形”的半機械化模式,利用機械設備粗加工,再手工處理細節弧度與肌理;還有的店直接采購工廠流水線產品,銷售平價石敢當擺件。
手工與機器雕刻的差異,不僅是兩種生產方式的比較,更是對“工業文明與手工文明如何共生”的時代命題的思考。機器雕刻解決了標準化生產的效率問題,卻無法承載文化記憶的溫度,這種依靠手腕力度精準控制的技法,機器永遠無法模擬,工業化的光滑表面千篇一律,同時也缺失了呼吸感與靈性。正如英雄山文化市場的一位店主所說:“機器能做出標準的美,但手工才能為擺件賦予靈魂。”
傳統工藝不是固守舊法,而是在AI縱橫的時代下不斷修正角度,保持匠人之心。石敢當文創產品在市面上的缺失,讓我們看到了亟待解決的難題——設計單一,制造粗糙都成為阻礙石敢當文創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更應通過新媒體講好匠人故事,將文化底蘊融入石敢當文創產品,讓工匠精神在創新中永續傳承,為傳統工藝與敢當精神的融合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視角,助力敢當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團隊成員在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調研
經過一天密集訪談與問卷分析,團隊成員理清了手工雕刻與機器雕刻在成本、效率、制造三維度的現實差異,也看見老手藝在新消費浪潮中的困境與突圍。隨著流水化高效率生產的普及,手工雕刻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但“精工+量產”的創新經營模式,正逐步擴大著手工雕刻行業消費群體。高端雕刻采用純手工制造,平價產品選擇流水生產,全人群、全價位的分層經營模式化解了時代對石敢當手工雕刻的沖擊。愿意為好手藝買單的消費者正逐年遞增,堅持本心的手藝人們也守住了“慢工出細活”的匠人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