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鄉村非遺文化資源,助力草席這一傳統技藝煥發新生,近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滸墅關鎮草席非遺基地,圍繞草席文化的傳承、創新與推廣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圖1志愿者們與非遺傳承人以及暑托班孩子的合照
一、文化宣講:追溯草席編織的歷史脈絡
團隊首站來到村里的暑托班,舉辦草席文化宣講會。宣講會以PPT展示和視頻播放為主要形式,緩緩拉開草席編織的歷史長卷。從古代草席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到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工藝演變,清晰地呈現在孩子們眼前。
隨后,團隊特別邀請到當地草席非遺傳承人施永赳師傅。施永赳師傅帶著歲月沉淀的故事,向大家分享草席編織的文化價值。“草席編織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更是咱們祖祖輩輩生活智慧的結晶,每一根草、每一個編織紋路,都有它的講究和寓意。”施永赳師傅的講述,讓在場的孩子和團隊成員都對草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現場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圖2施永赳草席文化宣講徐永雪攝
二、入戶調研:記錄草席技藝的傳承密碼
為更深入了解草席編織工藝細節及傳承困境,團隊成員分組開展入戶調研。在老藝人的家中,成員們圍坐在一起,仔細聆聽老藝人們講述草席編織的“門道”。
施永赳師傅是村里資深的草席編織藝人,他一邊拿起身邊的草席原料,一邊向團隊成員演示選草、破草的過程。“選草得挑色澤好、韌性強的,破草的時候力度要均勻,這樣編出來的草席才平整耐用。”施永赳師傅的動作嫻熟而精準,每一個步驟都透露著對這門技藝的熱愛與執著。
圖3施永赳師傅與志愿者介紹草席過程徐永雪攝
團隊成員認真記錄下老藝人們分享的編織技法、傳統圖案等資料,同時也了解到,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外出務工,愿意學習草席編織的人越來越少,這門技藝正面臨著傳承斷檔的困境,讓大家深感責任重大。
圖4志愿者學習草席編織徐永雪攝
三、技能培訓:筑牢草席傳承的人才基礎
為了讓更多人掌握草席編織技藝,團隊開展了草席編織技能培訓。培訓分為基礎教學和實踐操作兩個環節。
基礎教學環節,施永赳師傅與團隊技能培訓組的成員共同授課。他們從最基礎的選草、破草教起,逐步講解編織花樣等技巧。“大家看,編織這個菱形圖案,要注意草的穿插順序。”施永赳師傅手把手地指導著隊員,耐心糾正大家的動作。
圖5講解教學草席編織徐永雪攝
實踐操作環節,隊員們分組進行草席編織實踐。施永赳師傅和團隊成員在一旁巡回指導,及時指出并糾正大家在編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個地方草拉得太緊了,編出來會不平整。”“對,就是這樣,慢慢調整,找到節奏。”在一次次的實踐與指導中,暑托班的孩子們的編織水平不斷提升,也更加體會到草席編織的不易與樂趣。
圖6志愿者指導糾正孩子們草席編制徐永雪攝
四、創新設計:賦予草席產品的時代活力
在掌握基礎編織技藝后,團隊開啟了草席產品創新設計之旅。產品設計組與村民、專家齊聚一堂,開展頭腦風暴。大家圍繞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對草席的圖案、功能、包裝等方面各抒己見。“現在年輕人都喜歡簡約風,咱們可以設計一些帶有簡約文創圖案的裝飾草席,放在家里當軟裝。”一位村民提議道。“還有戶外愛好者,他們可能需要便攜折疊的草席,方便外出使用。”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思想的火花碰撞后,團隊利用培訓所學,開始制作創新草席樣品。經過不懈努力,帶有文創圖案的裝飾草席、便攜折疊草席等一批新穎的草席產品相繼誕生,為傳統草席注入了時代活力。
圖7創新草席制品展示徐永雪攝
五、推廣幫扶:拓寬草席發展的市場空間
為了讓草席文化和創新產品被更多人知曉,團隊全力開展草席文化推廣與銷售幫扶工作。
線上宣傳方面,宣傳推廣組積極行動,拍攝草席編織過程和產品短視頻,制作精美的圖文資料。“看,這是我們剛編好的便攜折疊草席,外出野餐、露營都能用,方便又實用。”短視頻里,團隊成員熱情地介紹著產品。這些內容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平臺廣泛傳播,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不少人在評論區詢問購買方式。
圖8線上宣傳草席文化和其創新產品徐永雪攝
線下展銷也同步推進。團隊在村里舉辦草席產品展銷會,邀請周邊鄉鎮居民、商家參與。展銷會上,創新草席產品一一陳列,吸引了大量人群駐足觀看、咨詢購買。同時,團隊還積極聯系電商平臺,幫助村民開設網店,將草席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為村民拓寬銷售渠道,增加收入。后續,團隊還將在南園賓館開展擺攤銷售活動,進一步擴大草席產品的影響力。
圖9參與草席產品線下展銷徐永雪攝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團隊以草席文化為切入點,通過文化宣講、入戶調研、技能培訓、創新設計、推廣幫扶等一系列舉措,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草席非遺文化,也為草席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探索出了新路徑,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書寫了青春與鄉村共成長的美好篇章。
通訊員:張雪妍
供圖人:徐永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