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九號,新疆政法學院“理論驅動 國旗飛揚”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伍奔赴圖木舒克市四十四團,開啟“薪火傳承·知行合一”主題實踐。在十五連知青館,隊員們通過斑駁的農具、泛黃的照片和詳實史料,沉浸式感悟了知識青年屯墾戍邊的崢嶸歲月,深刻體認兵團先輩“獻了青春獻終身”的奉獻精神。為深化歷史感悟,隊伍轉赴五連精心組織專題課程,系統闡釋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核心的兵團精神時代價值,并深入探討新時代青年如何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在服務邊疆中厚植家國情懷、砥礪報國之志。此次活動將理論深植實踐沃土,引導青年學子自覺成為兵團精神的傳承者與踐行者,讓信仰薪火潤澤邊疆,以知行合一培育時代新苗。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44團15連知青館講解員合影(楊晨 供圖)
十五連知青館靜立,樸素的磚墻歷經風霜,無聲地封存著一段段滾燙的青春記憶。走進館內,時光仿佛凝固:褪色的老照片定格著年輕的面龐,斑駁的鋤頭、鐮刀殘留著泥土的印記,磨損的筆記本字跡依然清晰。這些沉默的舊物,共同訴說著荒原上艱苦卓絕的拓荒故事——那是汗珠砸進鹽堿地開墾出的堅韌,是油燈如豆微光下映照的求知渴望,更是寒夜篝火旁驅散疲憊的歌聲與舞步。每一件展品,都是兵團之魂的生動注腳:由熱血澆灌的對祖國的忠誠、默默無聞的奉獻、在貧瘠沙礫中頑強萌發的生命綠意,以及那代人在困境中挺直的、永不低頭的脊梁。

圖為44團15連知青館講解員為實踐隊隊員講解知青過往(謝怡欣 供圖)
在五連明亮的教室里,抽象的“兵團精神”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隊員楊晨將它化作一個個可觸可感的故事:講述了老軍墾如何在嚴寒中用身體捂熱凍土播種,如何在風沙中肩挑手抬造出綠洲。孩子們的眼眸被這些真實的過往點亮,閃爍著敬佩的光芒。一雙雙小手高高舉起,稚嫩卻堅定的童音在教室里回蕩:“我也要像前輩那樣守護邊疆!” “不怕困難,為祖國強大努力讀書!”這純真的誓言,瞬間與知青館里封存的歷史回響悄然共振。

圖為楊晨為小朋友們播放紀錄片(趙御 供圖)
隊員趙御的第二課堂,愛國情懷在精心編織的光影與故事里靜靜流淌。老照片上堅毅的身影,紀錄片里邊疆的壯闊與變遷,共同構成生動的畫卷。課堂講述揭示,這份深植于土地、融于血脈的赤誠,是民族魂魄最堅韌的根系。它無聲訴說著過往的艱辛與榮光,讓當下的安穩生活有了厚重的根基。這份情感,成為珍惜今日時光最樸素的理由,更化作激勵每個人不畏艱難、持續向前奔跑的深沉力量源泉。課堂的專注與共鳴,便是這精神力量悄然傳遞、浸潤心田的最好證明。

圖為實踐隊隊員趙御帶領小朋友們做游戲(楊晨 供圖)
兩門課程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一次精心的“精神播種”。孩子們專注聆聽的神情,課堂上踴躍的回應,那清澈眼眸中閃動的光芒,勝過千言萬語。它生動地證明:偉大的精神傳承,無需宏大的說教,真實感人的故事、切身的觸動,便能直抵心靈深處,喚醒強烈的共鳴。

圖為5連小朋友們認真上課的場景(趙御 供圖)
對我們而言,這同樣是一次深刻的啟示:唯有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故事、可親近的場景、可參與的活動,讓歷史的脈動在當下鮮活起來,那抹象征著奮斗與奉獻的鮮亮紅色基因,才能真正在下一代的心田里扎下深根,靜待未來長成參天大樹。(通訊員 楊晨 趙御 謝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