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素有“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譽,壩陵河大橋以其非凡的工程成就閃耀其間。作為世界首座山區跨峽谷千米級跨徑橋梁,其建設技術曾創下“國內鋼桁梁懸索橋最大跨徑”的紀錄。2025年8月3日,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研究生暑期“三下鄉”團隊走進這座超級工程,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
在橋梁博物館,隊員們通過多媒體展示、互動體驗等方式,系統學習了各類橋梁的結構特點與建造原理。展館內精心布置的各類橋梁模型系統呈現了從梁橋、拱橋到懸索橋、斜拉橋的結構演變,生動展現了橋梁結構的多樣性和工程智慧。講解員重點介紹了壩陵河大橋的建設歷程:面對復雜的地形條件和惡劣的氣候環境,建設團隊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材料選用到施工工藝都嚴格把控,甚至對每顆螺栓都進行反復檢測。正是這種追求卓越的專業態度,才最終實現了山區大跨徑懸索橋建設的技術突破。這種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隊員。
踏上壩陵河大橋的那一刻,震撼之情油然而生。這座橫跨峽谷的鋼鐵巨龍,以其巍峨的橋塔、粗壯的主纜和精密的鋼梁結構,完美詮釋了現代橋梁工程的頂尖水平。講解員詳細解說了大橋的建造奧秘,讓隊員們對“大國工程”背后的技術智慧有了更深理解。參與實踐的同學表示:“這次社會實踐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工程技術的大門。”站在觀景臺遠眺,自然奇觀與工程奇跡的完美融合,不僅讓隊員們掌握了專業知識,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工匠精神。
此次社會實踐,通過實地探訪壩陵河大橋,隊員們不僅見證了“中國建造”的硬核實力,更在心中點燃了科技報國的理想火種。當青春與大國工程相遇,激蕩出的是矢志專業的赤誠與筑夢山河的擔當,這次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將建設者的匠心薪火相傳,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基因,在新時代青年的血脈中永遠奔涌。
(鄭紫玲/文 米麗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