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的梅渡薪火隊為期三周的“尋訪紅色足跡,傳承革命精神”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圓滿落下帷幕。此次活動中,梅渡薪火隊的成員們通過參觀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等紅色地標,以及開展集中研討、心得分享等活動,深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在南京的革命歷史和奮斗歷程。他們在觸摸歷史中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自身能力,不僅收獲了豐碩的實踐成果,更凝聚了團隊友誼。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次意義非凡的實踐活動,探尋他們的收獲與成長。
渡江勝利紀念館門口大合影
仲夏時節的金陵,梧桐蔭下藏著不朽的紅色記憶。2025年7月26日,隨著最后一場實踐心得分享會的落幕,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梅渡薪火隊為期三周的“尋訪紅色足跡,傳承革命精神”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畫上圓滿句點。?
三周時光里,這支青春隊伍循著歷史脈絡,在梅園新村的青磚黛瓦間觸摸國共談判的崢嶸歲月,在渡江勝利紀念館的船帆剪影下回望百萬雄師的壯闊征程。他們以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目光打撈歷史細節,讓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與英勇風范,在文物史料的溫度里、研討交流的思辨中,悄然融入青春血脈。?
盛夏時節,我們實踐小組懷著對歷史的敬畏,開啟了一段紅色歷史追尋之旅。二十多個日夜,我們的足跡先后留在梅園新村的青磚黛瓦之間、南京博物院的展柜旁,以及渡江勝利紀念館的紀念碑下。這段旅程,如同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認知紅色歷史的新窗口。
走進梅園新村,喧囂被隔絕在外,沉靜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站在周恩來總理曾經工作過的房間外,簡樸的陳設——陳舊的書桌、磨潤的藤椅、靜立的臺燈,讓“國共談判”這段歷史從教科書里躍然而出。我們仿佛看見燈光下,總理與同志們為民族前途奔波的沉重擔當,這份站在歷史現場的真切感受,遠非書本可以傳遞。
梅園新村觀看視頻講解
南京博物院的展柜中,一支派克金筆靜靜陳列。它是1945年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上,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所用之筆。筆尖落下的那一刻,承載的是千萬人對和平的期盼。我們忽然明白,偉大勝利從來不是某個人的獨奏,而是無數人共同守護家國的合鳴。
在渡江勝利紀念館,一封泛黃的家書紙頁脆化,字跡卻仍有溫度:“媽,別掛念,勝利了就回家”。短短一行,既有對母親的思念,也有奔赴戰場的決絕。這正是千萬革命者的縮影——他們將小家藏于心間,為了更多人能夠“回家”,毅然扛起了槍。這份舍家為國的赤誠,跨越歲月,依舊動人。
渡江勝利紀念館里觀看手寫家書
參訪結束后,我們通過網絡向全國在校大學生和周邊社區居民開展了問卷調查,累計收回有效問卷100余份,整理出了不同群體對梅園新村歷史、渡江戰役精神等的認知程度與興趣方向。
針對問卷反映的“青年對革命歷史細節了解不足”等問題,我們召開了集中研討會,結合參訪時記錄的周恩來同志辦公舊址實景、渡江戰役戰船殘骸等見聞,深入探討“革命精神的青年化表達”。在集中討論時,小組成員們都積極踴躍的分享自己對革命精神的獨特見解。例如從梅園新村“一條毛毯用十年”的舊物故事,聊起“極簡生活”里的初心傳承;以及通過渡江戰役中“百姓捐船當戰船”的史料,談當代志愿服務里的“同心精神”。
團隊成員圓桌探討
同時,為了讓革命精神在當代青年中薪火相傳,讓紅色足跡在時代土壤里生生不息,我們計劃將研討中提到的“舊物故事里的初心”“史料中的精神共鳴”等青年化表達,轉化為圖文科普、短視頻解說等內容,在各個網絡平臺推送,讓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青年生活。
團隊成員逐一上臺演講
通過此次“尋訪紅色足跡,傳承革命精神”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梅渡薪火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深受教育、收獲頗豐。我們走進梅園新村、渡江勝利紀念館等紅色地標,不僅觸摸到了歷史的脈絡,更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在實地參觀、小組研討、影像學習與口述記錄的過程中,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紅色歷史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更應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精神動力。這次實踐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精神的淬煉,更是一次責任的喚醒。我們將把這次活動中汲取的力量轉化為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實際行動,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意志品質,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革命精神,永放光芒。我們要繼續講好紅色故事,傳遞精神火種,讓革命傳統和愛國情懷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發芽。
文字作者:唐子懿、司蕓菲
圖片作者:石嬿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