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津講話的重要思想,引導青年學子將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厚植奉獻情懷,天津師范大學“普播鄂市,語墨中華”推普實踐團走進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南伙房村,開啟為期兩日的志愿服務活動,以志愿服務踐行初心使命。
(圖為南伙房村黨群服務中心)
Part1:你好,鄂爾多斯!
七月的鄂爾多斯,天空湛藍如洗,陽光慷慨地灑在遼闊的大地上。當我們的車輛緩緩駛入寧靜的村落,映入眼簾的是黃綠交織的田野與紅頂白墻的屋舍,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的夏日畫卷。然而,比這自然風光更動人的,是即將在我們與村民的每一次握手、每一句真誠的交談中徐徐展開的故事——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與鄂爾多斯政府地大力支持下,我們懷揣著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熱忱而來,在這里架起語言的橋梁,為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圖為南伙房村街道)
推開村委會活動室的門,一堂別開生面的“普通話小課堂”正在進行中。實踐團指導教師任文博老師首先進行了發言,她表示,學校將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推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回校后,也會講好鄂爾多斯南伙房村的幸福故事,將此次經歷深度融入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踐活動,匯聚建設美麗幸福內蒙的青春力量。
隨后,負責人萬怡然同學進行了推廣教育發言。實踐團的其他成員則向村干部和村民們分發著宣傳單。方言如同一條溫情的紐帶,承載著鄉親們深厚的情感,卻也像一道無形的藩籬,有時會阻隔更廣闊信息的流入。當一位花甲老人認真地看著推廣宣傳單,模仿著說幾個簡單字句時,無意間蹦出的方言諧音,瞬間點燃了滿屋善意的笑聲。這笑聲里沒有絲毫隔閡,只有共同學習、其樂融融的熱忱。
(圖為任文博老師發言) (圖為萬怡然同學發言)
王藝然同學則巧妙地切換著鄉音與普通話,向鄉親們解釋:“學好普通話,可不只是為了出門方便交流,更重要的是,咱們村里這么好的羊肉、這么醇的奶食,只有用大家都懂的話說出來,才能讓天南地北的客人知道、喜歡,賣上更好的價錢!”村支委婦女主任楊志英聽著,深有感觸地連連點頭:“可不是!以前想往外推銷點特產,電話里急得直冒汗,人家那邊就是聽不太明白,白白錯過了不少好機會。你們說得在理,這普通話,就是咱打開致富門路的‘金鑰匙’啊!”
青年學子們俯身耐心地一遍遍示范,村民們眼神專注地跟讀,從最初的生澀靦腆到逐漸流暢自信,語言的壁壘就在這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被溫柔地融化。
(圖為團隊分發天津特產)(圖為團隊傾聽工作人員講解當地文化特色)
Part2:我們在聆聽
在與村干部的訪談中,帶隊任老師與村支部黨委書記白虎旦圍坐在小桌旁,一杯清茶氤氳著香氣,也打開了坦誠的話匣子。
白書記感慨道:“我們這些村干部啊,就是上面好政策和鄉親們之間的‘傳聲筒’。可有時候,政策文件用的是普通話,一些上了年紀或者不常出門的村民理解起來確實費勁。真得多虧了你們常來,幫我們把這溝通的‘最后一公里’給打通了。”一旁的村委會副主任劉永才也笑著補充:“以后咱村要是搞電商直播賣貨,沒一口順溜的普通話,好東西也喊不出去,干著急!”語言賦能鄉村治理與發展的關鍵作用,在基層干部樸實懇切的言辭中,顯得如此真切而重要。隨后,實踐團也送上從天津遠道帶來的特產麻花與糕點。這份心意,瞬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圖為團隊與白虎旦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訪談)(圖為團隊與祁桂蘭村支委婦女主任訪談)
(圖為團隊與劉永才村委會副主任訪談)(圖為團隊與工作人員訪談)
Part3:我們在行動
推廣普通話,絕非要以統一取代豐富的地方文化,而是在尊重和珍視這片土地文化根脈的基礎上,架設起一座通往更廣闊天地的溝通之橋。
走進村中非遺醬菜傳承人張奶奶那飄散著濃郁醬香的小作坊,仿佛踏入了一段凝固的時光。我們圍坐在溫暖的灶臺邊,跟著張奶奶學切菜、拌料、封壇。她操著濃重的方言,如數家珍地講解著祖輩傳下來的秘訣,王藝然同學則在一旁專注地聆聽,并即時用清晰流暢的普通話為我們“翻譯”和記錄:“這醬菜講究的就是日曬夜露的天然節奏,差一點火候,少一分耐心,就出不來那個地道的老味道了!”在這方言與普通話的自然轉化間,古老的智慧得以跨越語言的障礙,清晰而生動地傳遞。
與此同時,萬怡然同學正帶領著村里的孩子們,在空曠的場地上放飛想象力。他們手中的風箏素白的翼面,被稚嫩卻充滿熱情的筆觸描繪上“你好”、“鄂爾多斯”、“謝謝”等彩色的大字。孩子們歡笑著牽線奔跑,風箏乘著夏日的風輕盈而起,帶著童真的問候飛向廣闊的天空——普通話的種子,也如同這翱翔的風箏,悄然播撒在孩子們純凈的心田,生根發芽。
Part4:我們不說再見
夕陽熔金,將村莊的輪廓溫柔地包裹,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到了告別的時刻,我們與村干部、依依不舍的鄉親們在村委會門前留下了一張張珍貴的合影。許多老人緊緊握著我們的手,那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鄉音,此刻勝過千言萬語,如同最溫暖的溪流,浸潤心田,無需更多總結,已是此行最動人的回響。
當團隊的車子緩緩駛離,回望暮色中漸漸寧靜的村落,點點燈火次第亮起,如同散落在大地上的星辰。站在村口回望,村莊是地圖上的一個坐標;唯有真正走進它,觸摸它的脈搏,傾聽它的呼吸,才能深刻感受到每一寸土地上都躍動著渴望發展、向往美好生活的蓬勃心跳。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與推廣,正是為這強勁有力的心跳注入更富活力、更加暢通的血液。
鄉村振興之路,道阻且長,其核心在人,其力在融。當普通話的清泉汩汩流淌,潤澤廣袤的鄉土,信息的壁壘被打破,文化的自信在真誠的交流與互鑒中茁壯生長,那些沉睡的、獨特的資源便能被重新喚醒,煥發出奪目的光彩。我們今日播下的每一顆關于語言的種子,都將在未來的歲月里,深深扎根,默默滋養,支撐起鄉村更加遼闊、更加充滿希望的天空——語言相通,則心手相牽;心手相牽,則未來可期,鄉土可興!
作者:陳奕衡 萬怡然
指導教師:任文博
圖片來源:“普播鄂市,語墨中華”推普服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