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微笑種進鄉(xiāng)壤——錦州醫(yī)科大學三下鄉(xiāng)口腔科普
錦州醫(yī)科大學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隊“鄉(xiāng)知鄉(xiāng)愛,齒潤故心——基層服務實踐團”于7月24日到8月15日一同去往新疆、貴州、朝陽,開展關愛家鄉(xiāng)服務。
蟬鳴揉碎了盛夏的光影,夏日的風裹著熱忱,將這一群年輕的身影送往祖國需要的地方。當微笑掛在天真的臉上,當目光撞進孩子們淳樸的笑靨,那些關于成長、關于健康的故事,便在各個青年們去過的地方悄然拉開了序幕。這趟“三下鄉(xiāng)”的旅程,是把書本里的文字種進祖國大地,也是讓青春的溫度,融進每一寸需要溫暖的角落。
7月24日,志愿者們去了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qū)第三居民區(qū)進行口腔宣講和輸液知識科普活動。考慮到孩子們對打針的恐懼,他們沒有直接講解專業(yè)知識,而是先播放了一段動畫短片:勇敢的“小藥水戰(zhàn)士”通過輸液管進入人體,幫助生病的小熊打敗病毒。“輸液就像給身體派去一支特種部隊,它們會悄悄鉆進血管,把病毒趕跑。”志愿者用比喻的方式解釋輸液原理,同時展示了去掉針頭的輸液管模型,讓孩子們觸摸感受,“這些管子都是軟軟的,護士阿姨會輕輕把它們固定在手上,就像戴了個小手環(huán)。”
圖為志愿者為小朋友講解輸液知識。李佳芮 攝
活動接近尾聲時,志愿者們?yōu)槊總€孩子發(fā)放了包含兒童牙刷、牙膏和口腔健康手冊的“健康禮包”,手冊上用漫畫形式呈現(xiàn)了今日科普的重點內容。實踐團成員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健康知識走進鄉(xiāng)村,守護好孩子們的成長。
7月26日,志愿者們來到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縣委黨校,為這里的40余名基層干部開展了一場兼具專業(yè)性與實用性的口腔健康知識宣講和輸液知識科普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提升基層工作者的健康素養(yǎng),助力他們更好地服務群眾,同時響應鄉(xiāng)村健康知識普及的需求。
“大家平時刷牙時,會特意清潔舌苔嗎?”志愿者持口腔解剖模型,以一個日常問題開啟了口腔知識宣講環(huán)節(jié)。臺下的基層干部們紛紛搖頭,不少人拿出手機對著模型拍照。志愿者隨即講解:“舌苔上的細菌滋生不僅會引發(fā)口臭,還可能間接影響牙齒健康。正確的做法是每天刷牙后,用牙刷輕輕刷洗舌苔,從里向外刷三次。”她邊說邊邀請坐在前排的干部上臺,手把手演示正確的刷牙和舌苔清潔手法,臺下不時響起會心的笑聲。
圖為志愿者正在為基層干部講解牙齒健康知識。王尊碩 攝
稍作休息后,輸液知識科普環(huán)節(jié)拉開帷幕。志愿者沒有直接講解理論,而是先播放了一段關于靜脈注射原理的科普短片,隨后拿出模擬輸液器和手臂模型,演示輸液前的消毒、穿刺等步驟。這次實踐團帶來的科普內容既專業(yè)又接地氣,不僅能幫助干部們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更能讓他們把這些知識傳遞給村民,真正實現(xiàn)‘健康知識進基層’的效果。”
8月15日上午,志愿者們來到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尚志鄉(xiāng)尚志幼兒園,為大二班的20余名小朋友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口腔健康知識宣講和輸液知識科普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提升鄉(xiāng)村兒童的健康認知水平,響應黨的十九大關于健全農村兒童關愛體系的要求,助力鄉(xiāng)村兒童健康成長。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小牙齒里住著哪些‘小怪獸’嗎?”活動一開始,志愿者拿著繪有蛀牙細菌的卡通圖冊,用擬人化的語言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大二班的小朋友們紛紛舉手,有的說“是蟲子”,有的說“是糖果變的”,活動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志愿者順勢講解道:“這些‘小怪獸’最喜歡不愛刷牙的小朋友,它們會在牙齒上打洞,讓我們牙疼得吃不了糖果哦。”她邊說邊示范正確的刷牙方法,握著小朋友的手教他們“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來回刷”,孩子們跟著節(jié)奏揮動著小牙刷模型,眼神里滿是認真。
圖為志愿者為小朋友們講解刷牙法。柴月 攝
在口腔知識互動環(huán)節(jié),志愿者們準備了牙齒模型和彩色貼紙。5歲的兒童拿著模型,小心翼翼地將代表“蛀蟲”的黑色貼紙貼在“牙齒”上,又在志愿者的指導下用紅色貼紙標記出需要重點清潔的部位。“我以后每天都要刷兩次牙,不讓蛀蟲住進我的牙齒里。”一個小朋友舉著模型向小伙伴們“炫耀”,稚嫩的臉上寫滿了決心。尚志幼兒園大二班班主任老師在一旁看著,欣慰地說:“村里的孩子大多由老人照顧,刷牙不規(guī)律是常事。這樣的活動比我們反復叮囑有用多了,孩子們聽得懂、記得牢。”
這份“鄉(xiāng)知鄉(xiāng)愛”的承諾,終將在一次次奔赴中落地生根。實踐團的腳步不會停歇,他們將帶著這份對鄉(xiāng)村的牽掛,持續(xù)把健康知識與溫暖關懷送到更多角落,讓每一顆牙齒都沐浴呵護,讓每一份信任都收獲安心,與社會各界一同為鄉(xiāng)村健康的明天添光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