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西南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河南信陽,循著紅二十五軍的足跡,在花山寨的紅色舊址與何家沖的長征起點,觸摸那段烽火崢嶸的歲月。
花山寨鑄魂
踏入光山縣花山寨會議舊址主題展示園,時光仿佛緩步流淌。徐寶珊、吳煥先、徐海東等將領的舊居靜靜矗立,警衛營房、鄂東北道委司令部等舊址,無聲訴說著當年的革命歲月。匡氏八子弟參軍雕塑、報信鐘雕塑,凝固了軍民同心的熱血瞬間。
展館內,紅二十五軍大事記清晰地勾勒出部隊的發展軌跡;捷克式輕機槍(復制品)、手榴彈等展品,讓人直觀感受戰斗的艱難;97位將軍像與花山寨會議油畫,盡顯先輩的英勇無畏。
老戰士傳薪
抗美援朝老兵王茂貴已89歲高齡,55年如一日守護著9座紅軍烈士墓,并義務講解紅色歷史。從朝鮮戰場的衛生員到花山寨的“紅色講解員”,他用一生踐行初心,用一生傳達“黨沒有忘記我們”的深情,將紅二十五軍的故事講述給每一位來訪者。
何家沖啟航
離開花山寨,來到羅山縣何家沖——紅二十五軍長征的出發地。何氏祠內,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軍號、長刀等文物,串聯起部隊的建立、戰略轉移、會師陜北的歷程。復原的首長住室、會議室,再現了當年的場景;長征路線圖則標注著北上的每一步。
漫步何家沖,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紅色記憶。重走長征路時,“長征是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等鮮紅石刻巍然矗立,一筆一劃間滿是力量,無聲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深深激勵著每一位來訪者奮勇前行。不遠處,千年古銀杏枝繁葉茂,斑駁樹影間,人們駐足凝望、拍照定格,將對革命先輩的緬懷與對革命精神的敬仰,悄然鐫刻在心底。
銘記紅二十五軍精神 從花山寨會議的命運轉折,到何家沖的長征啟航,信陽這片紅色土地上,每一處舊址、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在訴說著紅二十五軍的英勇與堅守。這份紅色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