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南京財經大學“鄉遇青禾”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徐州經開區徐莊鎮千菇園開展暑期調研活動。團隊通過調研菌菇種植基地、訪談交流、參與基地活動等多種形式,深入探索當地特色菌菇產業升級密碼。

圖為實踐團隊進入產業園區。鄭欣怡 供圖
千菇園發展歷程:由夫妻菇棚到特色產業公司
通過與運營經理劉奇交流溝通,詳細了解千菇園的發展歷程。從 2003 年的一間夫妻菇棚起步,歷經二十載發展,已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2022 年,千菇園敏銳捕捉農文旅融合機遇,打造了集食用菌種植、采摘體驗、科普研學于一體的特色園區,為當地帶來了更多的流量。
?
在千菇園生產大棚里,種菇的張大媽說,每年刮菇季,周邊農戶都愛來這兒干活,平均每天能刮 200 斤,一斤 6 毛錢,在家門口就能增收,大伙都樂意!如今,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徐莊鎮周邊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圖為運營經理劉奇為團隊成員介紹千菇園產業發展概況。潘宇彤 供圖
菇棚深處:科技賦能菌菇作物種植
在產業園內,這里沒有傳統農業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取而代之的是科技賦能下的現代化菌菇種植場景。“在 ‘益農興’ 黨建聯盟的牽頭下,千菇園與各大高校、企業深化合作,成功實現了智能化種植。” 運營經理劉奇介紹。“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 現代物聯網技術推動著菌菇種植從傳統人工的“會種菇”向擁有現代科技的“慧種菇”轉型。深入智能化菇棚內,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溫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數據,智能噴淋系統精準調控濕度……從“會”到“慧”的轉變,讓傳統菌菇種植智慧化,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力。
“5G智慧蘑菇種植方艙里使用了物聯網傳感器,能夠實時獲取菇棚內的溫度、濕度、CO?濃度等數據。我們種植人員在手機上就可以查看植物生長情況。”劉奇打開方艙門說道。同時,團隊成員發現開艙后艙內會自動開啟遮陽簾、噴霧等設備,時刻為不同菌菇品種創造最佳生長環境。相較于傳統種植方式而言,在單位種植面積上,雞腿菇的產量實現增長25%。團隊成員王思琦表示,科技這股力量竟能讓產業煥發這么大的生機,鄉村振興的路子真是越走越寬!

圖為5G智慧蘑菇種植方艙。鄭欣怡 供圖
萌菌學堂:播撒科學與鄉情的種子
據了解,千菇園在種植的基礎上,還積極拓展基地作用。在黨建聯盟引領下,千菇園新增研學項目,打造關愛陣地。團隊成員王思琦頭戴小紅帽,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菌菇科普課。愉快的課堂結束后,團隊成員帶領小朋友們在手工蘑坊里用顯微鏡觀察菌菇的微觀世界,制作靈芝手工盆景。“這次實踐讓我們看到千菇園產業創新發展的無限生命力。”團隊負責人邵韻兮表示,“黨員幫扶棚里的村民和研學課堂里的孩子們,共同展現了鄉村振興的活力與希望。”

圖為團隊成員王思琦為小朋友們講解菌菇知識。潘宇彤 供圖
此次徐莊鎮千菇園之行,團隊成員以青年學子的視角,見證了鄉村振興路上地方特色產業的興旺。團隊下一步將總結特色產業創新性發展路徑,進而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在千菇園,菇香四溢,一幅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振興畫卷正在堅實的組織根基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