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移通學院“萬靈赤脈,紅韻傳薪”黨史學習教育團在重慶市榮昌區萬靈鎮的路孔古鎮和劉乃夫小院開展了走訪調研。本次調研共涉及30余戶商戶與當地住戶。調研發現,當地年輕一輩對紅色文化了解較少,盡管政府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提供了幫扶,但相關工作仍存在不足。與此同時,團隊成員在調研過程中切實為村民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在走訪柳乃夫小院過程中,我與小院周圍居住的老人們深入交流,讓我得以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真切感受到革命精神跨越時空的強大力量。柳乃夫烈士以筆為槍,在黑暗年代里用文字喚醒民眾,即便面對敵人的槍口也毫不退縮,最終血灑疆場。他不僅用生命捍衛了信仰,更在子女心中種下了紅色火種。繼承父親遺志,畢生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將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緊緊相連。
這份傳承讓我深刻意識到,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熱血換來的。他們的精神不應只存在于歷史課本中,而應成為我們前行的燈塔。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雖無需直面戰火硝煙,但仍需以先烈為榜樣,在學習與工作中勇挑重擔,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創新實踐、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無論是科研攻關、鄉村振興,還是文化傳承,都需要我們以堅定的信念接續奮斗,讓革命薪火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馮雪嬌
在萬靈鎮的街頭,一次偶然的相遇,讓我有幸聆聽了一對老人講述革命先輩的故事。那位老爺爺談及柳乃夫同志時,原本平靜的眼神瞬間變得熾熱而堅定,歲月刻下的皺紋里仿佛都涌動著對英雄的崇敬。他用樸實的語言,將柳乃夫在烽火歲月中奔走呼號、為理想舍生忘死的畫面緩緩鋪展,那些細節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塵封的歷史之門。
當老人凹陷的眼眶泛起紅色回憶,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柳乃夫面對敵人威脅時的從容,看到了他以筆作武器,為民族覺醒而吶喊的身影。老人的講述,不僅是對英雄事跡的復述,更是一種跨越代際的精神傳遞——每一個手勢、每一聲嘆息,都飽含著對革命先輩的緬懷與追思。這次經歷讓我明白,紅色精神的傳承不僅存在于書本與紀念館中,更流淌在普通人的記憶與情感里。它通過這樣溫暖而生動的方式,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讓英雄的故事歷久彌新,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繼續追尋信仰的光芒。
——陳昭安
采訪85歲的趙興貴爺爺時,我被他講述的柳乃夫烈士事跡深深震撼。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柳乃夫毅然投身救國事業,他放棄安穩生活,在戰火中穿梭,用行動詮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擔當。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始終堅守信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熱血為民族解放事業譜寫了壯麗篇章。
更讓我動容的是,柳乃夫烈士雖已遠去,但他的精神卻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后來人的道路。這種跨越時空的紅色傳承,在萬靈鎮老人們的講述中愈發清晰——它是趙興貴爺爺眼中閃爍的光芒,是每一句飽含深情的話語里傳遞的信念。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革命先輩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永遠不應被遺忘。柳乃夫烈士的故事告訴我們,紅色精神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新時代的力量源泉。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要從這份精神傳承中汲取養分,在平凡的崗位上勇擔使命,以實干踐行初心,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花朵。
——劉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