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清晨,淮南師范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美麗鄉村,異同前行”暑期三下鄉實踐團的志愿者們身著統一“三下鄉”文化衫,在學院西大廳集結完畢。他們滿懷熱忱,踏上前往淮南八公山的旅程,將在八公山風景區、大泉村、楚文化博物館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用實際行動為鄉村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抵達八公山后,實踐團成員首先來到八公山風景區。在巍峨的山門前和地質公園石碑旁,大家紛紛拍照留念。同學們漫步于這片兼具歷史韻味與自然之美的土地,實地探尋當地在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方面的發展之道,切身感受從校園理論走向鄉野實踐的獨特意義。
隨后,實踐團走進大泉村。作為“中國豆腐村”,大泉村有著深厚的豆腐文化底蘊。村支書熱情地向同學們講述了豆腐的制作工藝傳承以及當地如何結合旅游開發豆腐特色產品的故事,讓大家深刻體會到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獨特魅力。
在大泉村的豆腐文化生產園,實踐團開啟了一場關于豆腐的深度探索。園長擔任向導,帶領大家參觀豆腐生產車間。從飽滿的大豆到嫩滑的豆腐,一道道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制作工序展現在眼前。現代化生產設備有序運轉,工人們熟練操作,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讓成員們深切感受到了豆腐生產背后的匠心與專注。園長還介紹了豆制品的銷售情況,這些優質的豆腐制品不僅在當地受歡迎,還通過電商渠道銷往全國各地,為大泉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實踐團還參觀了孕育豆腐傳奇的瑪瑙泉。園長介紹,這汪千年以來清澈甘冽的泉水,是豆腐制作的關鍵。漫步泉邊,成員們仿佛看到了古時匠人取水解豆的場景,更深刻地理解了“水為豆腐之基”的含義,感受到傳統技藝與自然饋贈的和諧共生。
此外,志愿者們還體驗了手磨豆腐的樂趣。當推起石磨,看著大豆與泉水在轉動中交融,細膩的豆汁緩緩滲出,大家雖感手酸卻樂在其中。在黃師傅的指導下,成員們還了解了大豆浸泡、磨漿、煮漿、點鹵、壓制等豆腐制作的傳統工序,親身見證了一塊豆腐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過程,深刻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千年智慧與堅守。
實踐團的最后一站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館內的青銅器、玉器、漆器等珍貴文物,向大家展示了楚文化的璀璨。成員們駐足觀賞、交流探討,在歷史的細節中觸摸文化的溫度,也更加明確了傳承文化的意義。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的實踐團學子們在實踐中深入了解了鄉村的發展與文化的傳承。他們表示,將把此次實踐中的收獲轉化為動力,繼續為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
撰稿: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
攝影:實踐團全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