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筑夢傳薪火 紅色文脈共研討| “星火筑夢”社會實踐隊赴正桂村開展 特色實踐活動
時間:2025-07-09 閱讀:
7月8日,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星火筑夢”社會實踐隊延續客家文化調研熱情,于正桂村開啟“童心港灣·教學相長”主題活動,并圍繞“紅軍圍”煙園圍宣傳方案展開深度研討,在實踐中融合教育幫扶與紅色文化傳承。
圖為實踐隊員與正桂村小朋友合影 實踐隊員攝
實踐隊走進正桂村“童心港灣”,針對當地兒童開展趣味文化課堂。隊員們以游戲“表情動作猜猜看”為切入點,通過互動游戲、橡皮泥手工制作等形式,將童心創造與客家文化融入教學課堂,孩子們圍坐成圈,踴躍分享自己捏造過的手工作品,實踐隊員們則耐心引導,讓童趣與知識在歡聲笑語中碰撞,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實踐目標。
圖為實踐隊員與正桂村小朋友做游戲 實踐隊老師攝

圖為實踐隊員與正桂村小朋友做游戲 實踐隊老師攝
午后,實踐隊進行分組行動。首先調研組來到煙園圍,實地聆聽講解員講述紅色故事與圍屋的歷史演變。煙園圍作為革命遺址,曾見證過重要革命活動,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在與當地居民的交談中,隊員們深入了解圍屋的建筑風格、民俗文化以及與當地生活緊密相連的點滴細節,為調研內容進一步擴充,豐富了對客家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認知。

圖為實踐隊員在煙園圍與講解員合影 實踐隊老師攝
夜幕降臨,暮色像一層輕柔的紗幔,緩緩籠罩住栗園圍的青磚黛瓦。調研組的成員們踏著漸濃的夜色走進圍屋,耳畔立刻傳來此起彼伏的敲打聲與電鋸聲——這里正趁著夜色加緊進行裝修修繕。腳手架在古老的墻體旁搭起,像給圍屋披上了一件金屬骨架的外衣,工人師傅們手持工具,正仔細修補著斑駁的木梁和開裂的土墻,昏黃的燈光從臨時架設的電線中透出,照亮了他們額角的汗珠。圍屋深處,幾扇雕花窗欞已卸下待修,露出里面黑漆漆的窗洞,與遠處祠堂飛檐上隱約可見的殘舊瓦當相映,既透著歲月的滄桑,又藏著新生的期待。 視頻組則開展“紅軍圍”煙園圍宣傳方案研討會。組員們先通過實地考察、文獻查閱、影像資料學習,深入了解煙園圍作為革命遺址的歷史背景——其曾作為紅軍臨時指揮部,見證過重要革命活動。圍繞“如何讓紅色遺址‘活起來’”。研討中,隊員們結合前日客家文化城調研經驗,將傳統民俗與紅色文化巧妙結合,力求讓煙園圍的革命精神以更鮮活的方式被大眾認知。
當日實踐中,隊員們既在童心港灣中體會到文化啟蒙的意義,也在紅色研討中感受到歷史賦予的使命。實踐隊伍真切感受到,文化傳承不是紙上空談,而是要讓童心與匠心共鳴,讓紅色基因與客家文脈在碰撞中煥發新生。接下來,實踐隊將整合調研成果,推動煙園圍宣傳方案落地,讓革命遺址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時代光芒!
作者:贛州師專“星火實踐”隊 肖運輝、余坪靜、王雨軒、陳雨希 來源: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