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廣東醫(yī)科大學海椰志愿服務隊在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zhèn)中心小學開展第三日義教活動。志愿者們以"手工折紙"和"地理大冒險"為主題,通過互動課堂激發(fā)鄉(xiāng)村兒童創(chuàng)造力與求知欲,引導他們關注教育公平,在趣味學習中播種夢想。
折紙課堂:指尖藝術傳遞文化之美 "老師,我的小青蛙會跳了!"三年級學生龐嵐舉著剛完成的折紙作品歡呼道。志愿者陳葉以PPT為藍本,將折紙步驟分解為趣味闖關任務,帶領孩子們制作青蛙、小貓等造型。當屏幕上動態(tài)展示"站立小貓"的折疊流程時,孩子們緊盯投影,手指跟著圖示翻飛。
折紙不僅是手工,更是數學與藝術的結合。志愿者陳葉以"小幽靈折紙"為例,引導孩子們觀察對稱與角度變化。三年級的黃子揚在嘗試復雜步驟時屢屢失敗,志愿者蹲下身示范:"折痕要像山峰一樣挺立,山谷一樣凹陷。"最終,黃子揚的幽靈作品成功"飄"上展示墻。課后,孩子們將折紙作品贈送給支教老師,陳葉感慨:"他們用指尖詮釋了耐心與創(chuàng)意,這正是美育的意義。"


圖為志愿者教學生折紙。葉新宜供圖。
地理大冒險:從輪廓比喻到教育公平思考 "海南像大菠蘿,廣東是烤雞腿!"在地理課堂上,志愿者劉秦伯用PPT中的"省區(qū)輪廓比喻"點燃孩子們的熱情。通過"云南—孔雀""臺灣—芭蕉葉"等形象比喻,學生們迅速記住各省形狀。互動環(huán)節(jié)"我指你答"中,孩子們爭相搶答:"甘肅是數字7!""新疆是牛頭!"等等。
課堂更深遠的目標藏在"教育改變命運"板塊。當劉秦伯播放"冰花男孩"頂風霜上學的照片時,教室驟然安靜。學生陳志強低聲說:"他們走的路比我家到學校遠十倍。"志愿者順勢引導討論教育資源的差異,并展示國家"營養(yǎng)午餐計劃"、支教政策帶來的改變。三年級的黃雅婷在任務卡上寫道:"以后我想當老師,讓山里孩子也能上美術課。"
經過課堂的講解,孩子們認識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也點燃了孩子們的理想火苗。最后志愿者劉秦伯讓孩子們觀看祖國大好河山的航拍視頻后,以“知識作船能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這句話結束課堂。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乘知識列車看祖國”的種子。


圖為學生上講臺作答地理問題。葉新宜供圖。
歷史課堂:五千年文明在童心中生根 "如果穿越回古代,你們想和誰做朋友?"志愿者黃倚琳以《中華上下五千年》PPT為教材,用"絲綢之路的飲食密碼"串聯(lián)起文明交融的故事。當播放《如果歷史是一群喵》動畫片段時,孩子們被張騫"帶貨"葡萄、核桃的劇情逗笑。"原來我們吃的核桃是'進口貨'!"學生王輝羿恍然大悟。
在"朝代大冒險"環(huán)節(jié),各小組抽取任務卡模擬歷史播報。抽到"鄭和下西洋"的第三組,用課桌拼成"寶船",演繹長頸鹿來華的場景;選擇"秦朝"的小組則用黏土捏出不同寫法的"馬"字,展示統(tǒng)一文字的意義。"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年份,而是我們演出來的故事。"學生符勝利在總結卡上寫道。
通過角色扮演和動手實踐,孩子們不僅記住了"張騫出使""鄭和航海"等歷史事件,更在互動中體會到文明交流的深遠意義。將厚重的歷史化作孩子們手中可觸摸、可演繹的鮮活故事,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

圖為志愿者教學生書寫古代漢字。葉新宜供圖。
三天的義教活動在孩子們的歡笑聲中畫上句點,但教育的種子已在陽江鎮(zhèn)這片熱土悄然生根。從指尖躍動的折紙藝術,到地圖上勾勒的壯麗山河,再到歷史長河中流淌的文明印記,志愿者們用專業(yè)與熱情為鄉(xiāng)村兒童打開了一扇扇認知世界的窗口。正如帶隊老師所言:"每一次蹲下身講解的耐心,每一份精心設計的教案,都是對教育公平最樸實的踐行。"未來,海椰志愿服務隊將繼續(xù)以"微光聚星河"的信念,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更多溫暖篇章。(通訊員 鄺賜穎 劉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