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團163團邊境警務站:兵二代班長的界碑日記與小白楊下的青春誓言
2025年7月9號,為傳承衛國戍邊精神,塔里木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邊疆情·衛國志宣講團”走進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小白楊哨所、魏德永戍邊事跡展館等紅色地標,開展實踐活動,在與老兵交流、探尋戍邊印記中,厚植家國情懷,當師生走下車時,來到了邊境執勤點這里是他們探尋衛國戍邊精神的首站,正等待著年輕學子解碼二代戍邊人的信仰密碼。
一、聆聽老兵故事,感悟堅守力量
宣講團首站來到邊境執勤點,慰問戍邊老兵。交流室里,163團六排民兵班長周俊身著樸素軍裝,緩緩講述戍邊歲月:在艱苦環境中巡邏防控,以對祖國的赤誠守護邊境安寧 。成員們圍坐聆聽,不時記錄,講述了自己戍邊的經歷,周俊說:“小時候,就聽父母講戍邊的故事,那時起,我就立志要為國家守好邊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守護這片土地的堅定信念。周俊在采訪聊天中不斷提到“平凡”與“習慣”兩個詞。“沒有什么偉大的,我們都習慣了,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檢查邊防設施、執行巡邏任務、數年堅守在邊防線上日復一日的工作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盡心盡責就行了,沒有什么特別的。”他始終認為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小事,是一份最平凡的工作。然而,正是這份平凡中的偉大,鑄就了邊疆的穩定。也讓我們知道了戍邊的艱辛,班長是兵二代,現在已經有兵三代了,“我們這里就有一位兵三代的小姑娘,她父母、她爺爺奶奶他們都在這戍邊。”這也正是新時代邊疆戰士的縮影,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一家人扎根邊疆深深的觸動了我們宣講團同學的內心,感覺他們都非常了不起,班長口中的平常也許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艱辛,為此我們送上我們最高的敬意。
圖為聆聽班長簡述戍邊生活
二、宣講團探訪孫龍珍陳列館:從鋼槍針線間讀懂戍邊青春與堅守
下午3點,“邊疆情·衛國志”宣講團的團隊成員踩著滾燙的戈壁石,開始向第二站出發,當宣講團成員站在“小白楊哨所”石碑旁,凝視哨所建筑與周邊邊防設施,深刻理解《小白楊》歌曲背后戍邊戰士的思鄉與堅守。而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內,珍貴史料、實物再現先輩屯墾戍邊壯舉,成員們在孫龍珍先烈事跡前駐足,被她為捍衛國土英勇犧牲的精神震撼。 暮色漫過巴爾魯克山時,女民兵們在小白楊下唱響《小白楊》。讓我們宣講團的同學們突然明白了:鋼槍守護國土,針線縫補山河,都是永不褪色的戍邊情懷。”
圖為來到小白楊哨所
三、走進魏德友戍邊事跡展館:宣講團觸摸信仰的溫度接下來我們的宣講團走進魏德友前輩戍邊事跡展覽館開展了學習活動,在一件件實物與影像中探尋戍邊英雄魏德友的堅守故事。
展館內,泛黃的巡邊記錄本、磨損的羊皮大衣、布滿劃痕的望遠鏡,無聲訴說著邊境線上的歲月。1964年起,魏德友與妻子扎根薩爾布拉克草原,以放牧為掩護,頂風雪、戰嚴寒,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展廳播放的紀實影像中,他在暴風雪里跋涉巡查、深夜發現可疑蹤跡時的機警神態,讓宣講團成員直觀感受到邊境守護者的責任與擔當。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的標語前,成員們駐足良久。講解員講述魏德友成功勸返非法越境人員、在極端天氣中堅持巡邏的事跡,讓大家深刻體會到這位“移動界碑”對黨和國家的絕對忠誠。
參觀結束后,宣講團成員們感慨道:“每一件展品都是鮮活的教材,魏德友老黨員用六十余年詮釋了什么是‘為國守邊’的信仰。我們要把這份精神力量轉化為宣講素材,傳遞給更多人。”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精神洗禮,更為宣講團下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講積累了生動素材。
圖為講解員為宣講團成員簡述前輩戍邊經歷
四、總結
在本次“三下鄉”活動中,塔里木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胡楊學子“邊疆情·衛國志”宣講團深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3團邊境警務站和小白楊哨所以及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總書記提出的“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將個人理想追求與黨和國家事業相結合”的口號,通過這次的活動也使我們宣講團的各位成員懂得了在這里,每個平凡的腳印都丈量著國土的尊嚴,每個普通的黎明都續寫著英雄的故事,同時也激勵著我們要傳承這種精神,努力的做更好的自己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文稿|李永赫
攝影|方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