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6日,滁州學院文傳學院“傳承?筑夢”三界支教小分隊深入明光市三界鎮三界村,開展“團聚青春、筑夢童行”暑期志愿服務項目活動,以傳統文化知識宣講為主題,開設“樂嘉”小課堂系列特色課程。
本次活動共招收三界村5-14歲適齡兒童42名,支教分隊老師在課程安排上特色采取“3+X+1”的模式,以思想引領、安全教育、心理關愛三大類課程為主線,結合專業特點、地方特色、學員需求開設綜合素質拓展特色課程,并始終將“日常課業輔導”貫穿其中。同時,依托“防溺水宣講”“讀書分享會”“臉譜繪京劇”等課程陣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針對農村教育的薄弱環節,根據留守兒童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兒童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兒童安全防護知識教育,提高留守兒童的自身安全防護意識和能力;精心設計團體游戲、溫馨的談心交流等多種形式,全面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為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具體活動如下:
“臉譜繪京劇”現場,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們勾勒臉譜線條,孩子們在涂抹中感受京劇魅力,用童真創意為傳統臉譜注入新活力;轉至“樹葉拓印古詩”區,志愿者帶孩子們用樹葉拓印作背景,邊玩邊誦讀讓自然與文字相融,讓傳統文化悄然扎根;而后的“小小紙鳶放童心”活動里,志愿者與孩子們共制紙鳶再一同放飛,紙鳶翱翔藍天時,孩子們笑聲不斷,動手能力與童心同飛揚。
圖為三界支教小分隊和孩子們拓印。汪忻妍 供圖
“讀書分享會”上,志愿者先朗讀故事引趣,再鼓勵孩子們分享書籍,孩子們講情節、談感受,在輕松氛圍中體會閱讀之樂,學會傾聽與表達。期間穿插的“趣味問答”環節,志愿者結合前述活動提問,孩子們踴躍搶答,在互動中鞏固所學,讓歡樂與知識同增長。支教分隊組長劉燕分享道:“孩子們從拘謹到敞開心扉的每一步,都印證著愛與陪伴的力量。這些帶著溫度的課程,不僅點亮了他們的笑容,更讓我們懂得了用心溝通的意義。”
圖為三界支教小分隊在為孩子們授課。劉曉月 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支教小分隊在志愿服務過程積極發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針對參學孩童年齡層差距大、暑期作業或多或少、性格差異等問題,隊員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依托主課堂、農家書屋活動室、青年之家陣地等多個教學場所,巧妙分工,采取分層教學、主分課堂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更具深度的作業輔導以及繪畫與手工制作。這種因材施教的新模式成效顯著,不但讓全體參學孩童都能學有所獲,更進一步釋放課堂管理壓力、提高運行效率。
支教過程中,小分隊不單單是注重課堂本身效果,更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聆聽課后反饋,反哺課堂教學成效。家長反饋道:“孩子們回家總念叨著要畫臉譜、拓樹葉,連說話都比以前多了。你們帶著他們做的這些事,不光讓娃玩得開心、學得投入,更難得的是那份把心放在孩子身上的認真勁兒,我們當家長的也能趁機喘口氣,真是既省心又放心,太感謝了。”
圖為三界支教小分隊和家長交談。張許夢怡 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實現了“雙向賦能”:既為三界村的孩子們帶來了豐富的知識與多樣的體驗,助力他們全面發展,也讓“傳承?筑夢”三界支教小分隊的志愿者在支教實踐中提升了教學能力與責任意識,彰顯了新時代大學生服務鄉村教育的奉獻精神。團隊指導教師夏老師呼吁:“希望更多人關注鄉村教育,用愛心與行動為鄉村孩子們搭建通往更廣闊世界的橋梁,讓他們在平等、優質的教育環境中逐夢前行。”
圖為三界支教小分隊與孩子們的合照。夏欣妍 供圖
三界支教小分隊成員在社會大課堂中鍛煉成長,通過服務留守兒童、參與鄉村建設,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使命,以實際行動展現高校學子的奉獻精神,用腳步丈量鄉土,用行動詮釋擔當,為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通訊員 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