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皖南大地綠意盎然,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涇韻紅途實踐團走進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畢橋鎮,通過實地走訪、座談訪談、等方式,深入探尋當地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現狀,為推動紅色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尋找可行路徑。
在郎溪縣烈士陵園,實踐團成員佇立在烈士英名墻前,靜靜聆聽夏雨初后人講述先輩事跡。陽光透過枝葉,灑在黑亮的英名墻上,那些金色的名字,似在訴說往昔的熱血。夏雨初后人指著墻面上的名字,將革命先輩為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娓娓道來。從秘密籌備革命,到英勇抗擊敵人,先輩們的無畏與堅守,隨著講述,在成員們心中勾勒出清晰的英雄群像。實踐團成員感慨,英名墻不僅是紀念,更是一部生動的紅色教材,也堅信它可以讓廣大游客觸摸到信仰的熾熱溫度 。
圖為革命烈士夏雨初后人為實踐團講解
漫步畢橋鎮街巷,一幅幅紅色壁畫成為獨特風景。從革命歷史場景重現,到紅色精神標語傳遞,墻面上的色彩與圖案,串聯起歲月的記憶。這些壁畫把對紅色歷史的敬意、對革命精神的理解,都畫進了生活里。實踐團成員認為這些帶有鮮明紅色烙印的墻畫直觀地烘托出莊重、肅穆的紅色文化氛圍,讓游客一進入景區就感受到濃厚的革命歷史氣息,為紅色旅游景區增添獨特的文化景觀,避免景區景觀單一,提升游客的游覽興趣,同時也成為游客拍照打卡的標志性場景,增強景區的傳播度。
圖為村口紅色壁畫
踏入夏雨初故居,舊物陳列、古樸陳設,瞬間將時光拉回革命年代。成員們觸摸著故居里的老物件,聆聽一個個驚險卻又振奮的抗爭故事,仿佛能看到先輩深夜伏案、為革命謀劃的模樣,讓紅色信仰的種子,在近距離觸摸歷史中悄然扎根。夏老師作為夏雨初的后人,望著故居里雖留存卻未能好好展示的家具,不禁感慨萬千,實踐團成員聽后也對此心生觸動。同時實踐團隊積極聯系有關部門,共同探尋夏雨初故居作為紅色旅游鮮明景點的保護與開發,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更多游客前來追尋先輩的氣息。
圖為夏雨初故居的一角
走進村里老黨員家中,實踐團成員圍坐聆聽。老黨員翻開舊筆記本,泛黃紙頁上,記著過去的點滴革命感想。他緩緩講述:從年輕時跟著黨組織為群眾謀幸福,到見證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紅色信仰始終是前行的動力。“當年條件苦,但大家心齊,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啥困難都不怕。”老黨員的話,帶著歲月沉淀的力量。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不時提問。老黨員希望廣大的游客前來接受紅色文化學習,堅守初心,讓紅色文化化作一股股清泉,潤澤青春心靈,讓紅色基因在年輕一輩中接續傳承 。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老黨員同志
實踐團深入挖掘當地的紅色文化,尋找當地紅色旅游的破局之路。此次實踐讓團隊深刻感受到,畢橋鎮的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財富。保護好、利用好這些資源,不僅能讓革命故事代代相傳,更能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實踐團隊希望有關部門加大保護和開發當地的紅色旅游文化,吸引游客前來感受當地鮮明的紅色烙印。
圖為實踐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