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禾”光同行青年實踐團在輔導員楊宸宇的帶領下,在南京市溧水區向陽村完成了一場深度實踐。通過中心宣講深化村民環保認知,深入調研揭示土地流轉養老、種植升級探索與機械化成本難題,并重點發掘了當地“稻蝦輪作”模式的運用,切身感受了鄉村的脈動與溫情。
依托中心大屏電視,實踐團以“共享綠色家園,共享生態文明”為主題開展生動宣講,圖文并茂普及節水護水、凈村美居與清潔能源知識,深化村民生態理念。聚焦“綠動向陽,分類美好”,成員們詳細解析“兩次四分法”垃圾分類技巧。現場老人紛紛表示:“如今村里環境大變樣,有了固定投放點,大家也更自覺了。”宣講后,中心工作人員協助分發垃圾分類手冊及生活物品,老人們認真研讀,與成員深入交流,現場氛圍熱烈,知識悄然入心。

圖為成員開展生態文明海報宣講

圖為中心工作人員協助分發生活物品
隨著宣講激發的生態思考,在肖瀏駿副教授的專業指導下完善調研問卷后,實踐團旋即跟隨村委會干部深入村舍田間。調研精準捕捉到向陽村的發展現狀:村中老齡人口占比較高,土地流轉已成主流,畝均年收益穩定在萬元左右,這也成為老人重要的生活支撐;農業生產仍以化肥為主提供養分,但部分農戶正嘗試混合堆肥畜禽糞便,探索生態施肥路徑;田間耕作多依賴人力,少數合作社引入的機械化設備因購置租賃成本高,推廣面臨瓶頸。

圖為成員深入村莊走訪調研農戶
調研中,實踐團觀察到當地采用稻麥輪作與深翻秸稈還田模式,防止土壤板結和秸稈焚燒污染。合作社提供灌溉設備,指導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混施策略,為農業生產筑牢了基礎支撐。但也面臨相應的挑戰:播種量遠超專家建議,影響根系扎根;雜草抗藥性加劇使農藥用量攀升,無人機作業受天氣影響精準度不足,陷入“成本增、效果減”困局;丘陵土壤抗旱能力弱且近年干旱頻發,小麥減產風險大。?

圖為當地村民給成員講解稻麥輪作知識
深入田野,當地稻蝦輪作模式引發實踐團興趣。農戶表示,小龍蝦綜合成本控制與經濟效益優于養魚;輪作田藥肥用量嚴格受限,稻米多為自家口糧;龍蝦病害防治需每日巡查,用藥“少量多次”;種植水草是養殖核心,可為龍蝦提供棲息與蛻殼空間;輪作時序為養蝦后撒播稻種,注水至萌發位,稻收后放水重啟養殖。值得一提的是,科技賦能為生態農法插上了翅膀,為提高效率,部分農戶引入無人機,商家會提供全套資料、專業培訓并協助考取 “駕駛證”。

圖為稻蝦輪作基地負責人給成員講解相關模式
調研尾聲,團隊踏入一戶正在用餐的老人家中。老人不僅耐心配合訪談,分享生活點滴,臨別之際,奶奶更親手切開清甜的瓜果熱情招待。這份來自鄉土最質樸的溫情,深深浸潤了每位成員的心田。

圖為農戶給成員分發西瓜

圖為實踐團成員和向陽村鄧杰主任合照
從環保理念的宣講臺,到土地流轉的現狀分析,再到稻蝦輪作生態模式的深度探訪,“禾光同行”青年實踐團成員以腳步丈量向陽熱土,用智慧解讀綠色發展的平衡之道。他們在宣講中播撒生態理念,在調研中感知鄉村脈動,在特色農法中領悟科技與生態的融合之力,更在質樸的鄉情里收獲了實踐的溫暖回響。這趟滿載思考與感動的旅程,為青春寫下了扎實的注腳,也為向陽村的綠色畫卷增添了生動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