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暑氣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把田野烤得滋滋發響。但這蒸騰的熱浪,擋不住湖南應用技術學院農林科技學院三下鄉農之隊服務團的腳步。
農之隊成員們扛著草帽、拎著水壺,踩著被曬得發燙的泥土,走進湖南鄉村的農戶家。在這里,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卸下了書本的厚重,化作掌心的老繭、額頭的汗珠,融進了柴米油鹽的煙火日常,用最實在的行動,續寫著與鄉親們的溫情篇章。
李大爺家的院壩是她們抵達后的第一站。剛到門口,就看見袋裝的稻谷堆成了小山,金黃的稻殼透過編織袋的縫隙往外鉆,空氣里飄著新米特有的清香。“這些谷得趕在明兒變天前搬進倉,不然要發霉喲。”大爺搓著粗糙的手,語氣里藏著焦急。隊員們沒多說什么,挽起袖子就排成了“人力傳送帶”。稻谷袋沉甸甸的,壓得手臂咯吱作響,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滴在曬得滾燙的水泥地上,瞬間就蒸發成一道白氣。有人手被勒出了紅痕,甩甩胳膊繼續接;有人累得喘粗氣,笑著喊“下一袋給我,我勁兒大”。大爺在旁端著搪瓷杯,時不時念叨:“這些娃,看著瘦巴巴,干活實打實賣力!”當最后一袋稻谷穩穩歸位,谷倉里的稻香混著大伙的笑聲,像一碗剛熬好的雜糧粥,溫熱又親切——這是汗水澆出的踏實,更是青春與豐收最直接的對話。
轉戰堰壩邊時,王大媽正蹲在竹篩前篩綠豆。陽光下,綠豆顆顆飽滿,卻混著不少癟粒和草屑。“這綠豆要挑干凈了才能賣個好價錢,就是費眼睛。”大媽笑著招呼她們。隊員們立刻圍坐成一圈,學著她的樣子輕輕簸動竹篩,讓飽滿的豆子留在中間,雜質隨風飄走。指尖摩挲著綠豆光滑的紋路,后背被陽光曬得發燙,倒也不覺得難受。大媽教隊員們辨別好壞:“你看這顆,色澤發烏的就不新鮮;摸著手感發潮的,得挑出來曬曬。”她一邊說,一邊給她們講自家種綠豆的講究,從春天選種到夏天除草,家長里短混著農活技巧,讓書本上的“作物栽培學”突然有了煙火氣。篩完綠豆,農之隊成員們順手拿起掃帚,把堰壩邊的塑料袋、枯樹枝拾得干干凈凈,讓原本有些雜亂的水邊,露出了清亮的石頭和潺潺的水流。臨走時,大媽不由分說往她們兜里塞煮好的綠豆湯:“剛從井里鎮過,喝著甜,才不辜負這好豆哩!”冰涼的甜意滑進喉嚨,心里卻暖烘烘的——這是鄉土情最樸素的雙向奔赴。
日頭漸漸偏西,堰壩上曬著的稻谷該收了。張大叔拿著竹耙走過來:“收谷得順風向,不然谷糠吹一臉;還得趕時辰,日頭太烈容易燙手,天陰了又怕返潮。”他邊說邊示范,竹耙輕輕一推,散開的稻谷就聚成了金色的溪流,再用木锨一揚,谷粒在空中劃出弧線,落進谷篩里沙沙作響。隊員們跟著學,有人揚得太高,谷粒飛了一地;有人掌握不好力度,谷糠和谷粒分不勻。大叔不急不躁,站在旁邊手把手教:“手腕得巧勁,像給娃喂飯那樣,輕著點。”揚起的谷粒在夕陽下閃閃發亮,像撒了一把碎金子,也像鄉親們眼里藏不住的希望。收完一篩又一篩,暮色漫上來時,院壩已經收拾得干干凈凈。大叔搬來小馬扎,點上一盤蚊香:“坐,咱嘮嘮收成!”夏夜的蟲鳴里,他講起今年的旱情,講起地里的玉米長勢,講起兒女在外打工總惦記家里的莊稼。那些關于耕耘的苦與甜,順著晚風淌進隊員們的心里,忽然就懂了:每一粒谷、每一顆豆,都藏著土地的密碼,也藏著中國人最樸素的生存智慧。
三下鄉的七月,農之隊的成員們在港中坪村的煙火里扎下了根。幫農戶搬谷、篩豆、收谷,從來不是簡單的體力勞作。是把實驗室里的“作物生理學”,變成分辨綠豆好壞的本事;是讓課本上的“農業氣象學”,化作收谷時“順風向、趕時辰”的經驗;更是讓青春的熱忱,真正觸碰到鄉土的脈搏。這些帶著汗味、沾著稻香的日子,會成為她們和鄉村最珍貴的約定——下次再來,帶著更扎實的知識,續寫新的溫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