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華祝村夏令營在當地村民與華南師范大學柳夏星火實踐隊的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勞動實踐課程。主要包括采摘花生實踐課和梅菜扣肉手工制作課。
田間拔花生,舌尖品耕甜
上午集合完畢后,柳夏星火實踐隊帶領學生們來到學校附近的農田里收獲花生。在村民們的幫助下,一串串花生帶著莖葉根須和泥土的溫度破土而出。師生們在田間小路上來來回回搬運,將帶有泥土芬芳和大自然氣息的花生裝滿了整輛三輪車。學生們從一開始害怕泥土弄臟衣服到逐漸和花生、泥土親近,當掌心握住花生的莖葉、指尖觸碰到根須上的花生果實時,他們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重量。
師生搬運花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田間地頭,華祝村熱心村民丘堂華向學生們詳細介紹了花生、水稻等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和生長過程,學生在村民們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分辨野草和秧苗。有不少學生表示這些知識是在課本中學不到的,只有來到農田里親身實踐才能明白。
村民丘堂華為學生講解
隨后,學生們合力將裝滿新鮮出土的花生的三輪車推上山坡。隨著學生們的推動,花生在車斗里輕輕搖晃,學生們在汗水中感知到勞動與收獲的幸福。他們收獲的不僅是農作物,更是在汗水中學會的堅持,在協作中理解的責任。
學生合力推車
接著,師生們分組協作,去除花生的莖葉、根須,留下被泥土包裹的飽滿果實。經過兩個小時的勞作,師生們處理好的花生果實堆成了兩座小山。經過沖洗,果實露出原本白中微微發黃的顏色,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師生協作處理花生
經過蒸煮,果實變得熟軟,薄皮的花生殼帶著微燙的溫度,輕輕一捻就裂開一道縫,露出飽滿透白的花生,透出清冽的香氣。學生們迫不及待品嘗由他們親手采摘的果實。學生們也從從味中體悟每一粒果實,都曾經歷過在泥土里漫長艱辛的成長,只有俯身泥土之際,才能品嘗到土地最原本的味道。
學生品嘗花生
“客家美食大飯店”
下午,柳夏星火隊的夏晴老師為學生們帶來了一節關于客家美食梅菜扣肉的手工實踐課。通過介紹梅菜扣肉的名字由來和故事,學生了解到了它作為“客家三寶”之一的歷史淵源。接著,夏晴老師向學生介紹了梅菜扣肉的選材和預處理、上色與炸制、調味與蒸制,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梅菜扣肉的制作原料與獨特制作步驟。
夏晴老師講解制作過程
學生們根據夏晴老師的理論講解進行分組合作,用粘土、彩紙、剪刀、牙簽等工具模擬梅菜扣肉的制作過程,制作精美的梅菜扣肉菜式模型。學生們先在小組內討論制作思路,而后進行分工合作,各自負責五花肉、梅菜、蔥花和碟子的制作,共同完成梅菜扣肉模型。

制作梅菜扣肉模型

各小組制作的梅菜扣肉模型
梅菜扣肉見證了勤勞又富有智慧的客家人的發展歷程,承載著客家人“勤儉持家”的智慧,體現了對食材的珍惜和物盡其用。另外,有些客家人外出打拼遠行他鄉時會帶上梅菜,這道美食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客家人心中代表著故鄉的特殊家鄉情結。
勞動教育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長階梯。柳夏星實踐隊讓田間地頭成為孩子們的實踐課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促進學生養成動手勞動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