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開展鄉(xiāng)村文化趣味課堂活動
2025年7月13日下午,在岳陽縣新墻鎮(zhèn)清水村,回蕩著孩子們稚嫩的童聲和歡快的笑聲。這是湖南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的大學生們,正為村里的孩子們精心打造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岳陽縣歷史文化趣味課堂”,讓厚重的鄉(xiāng)土文化在互動體驗中煥發(fā)新生。

小小手指點江山:地理寶藏躍然“屏”上
課堂從家鄉(xiāng)的“地理寶藏”啟程。當洞庭湖的壯闊地圖通過大學生志愿者的手機屏幕展現(xiàn),孩子們瞬間化身小小地理家,爭相伸出小手,在屏幕上精準定位自己熟悉的清水村。“看!我們的村子就在湖邊!”找到目標的孩子興奮地喊道。志愿者順勢引導孩子們認識洞庭湖的“精靈”——江豚與候鳥,將生態(tài)保護意識悄然播撒在孩子們心間。清水村依湖而生的獨特地理魅力,在一指一點間變得觸手可及。
木雕皮影“活”起來:歷史非遺觸手可及
走進“歷史故事”長廊,屏幕上展現(xiàn)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谷英村影像,其精美的古建筑立刻成為焦點。孩子們驚嘆于古建筑精妙的排水天井設計,更被木雕中蘊藏的吉祥密碼深深吸引。“竹子代表什么?”“節(jié)節(jié)高升!”在“木雕猜猜樂”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腦洞大開,爭相解讀荷花“和和美美”等圖案背后的美好期許。當課堂切換到非遺“皮影戲”,孩子們在志愿者引導下伸出雙手,光影交錯中,“手勢變變變”——靈巧的小手瞬間化作飛鳥、游魚、搖曳的樹影。古老藝術的神奇魅力,在孩子們親身參與的“魔法”體驗中生動綻放。

童心接棒:從課堂走向家園的文化傳承行動
課堂尾聲,趣味活動悄然融入了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一份特別的“文化傳承行動”任務清單交到孩子們手中:繪制心中的“家鄉(xiāng)寶藏地圖”,標注最喜愛的角落;回家采訪爺爺奶奶,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光陰故事。在熱鬧的“方言保衛(wèi)戰(zhàn)”中,“恰飯”(吃飯)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岳陽方言被孩子們大聲念出,鄉(xiāng)音的親切感與孩子們的自豪感在教室里回蕩。這些任務將課堂的余溫延伸至家庭和社區(qū),讓文化傳承的種子真正扎根鄉(xiāng)土。
“原來我們清水村、我們岳陽藏著這么多寶貝!”課后,一位意猶未盡的小學生興奮地說。這場由湖南工程學院學子帶來的歷史文化之旅,巧妙運用現(xiàn)代技術與互動游戲,將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的體驗,在孩童心中烙下鮮活的鄉(xiāng)土印記。
“‘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既是躬身實踐,也是對鄉(xiāng)土文化根脈的深切理解與認同。”團隊負責人張同學表示。這堂趣味盎然的課,如同一顆火種,點燃了孩子們認識家鄉(xiāng)、熱愛故土的熱情,也為清水村的文化傳承注入了青春動能,在童聲笑語中,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希望畫卷正徐徐鋪展。
通訊員:劉家驊 段世成 蔡昊
攝影:王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