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抗戰文化,點亮社區記憶
時間:2025-07-21 閱讀:
抗戰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烽火中淬煉出的精神瑰寶,承載著苦難與輝煌交織的歷史,凝聚著中華兒女的愛國熱忱、民族脊梁與抗爭力量。身為新時代大學生,傳承弘揚這份精神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7月9日,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傳承烽火記憶,賡續青年薪火” 實踐小分隊,走進南通市崇川區文峰街道三里墩社區,以抗戰文化宣講為紐帶,在實踐中觸摸歷史溫度,傳遞精神火種,收獲成長與感悟。
一、籌備: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要講好抗戰故事,必先深研歷史脈絡。籌備階段,小隊成員開啟 “尋史之旅”:線上,遍覽抗戰史料,梳理從九一八事變的屈辱開端,到七七事變全民族覺醒,直至勝利曙光初現的完整歷程;線下,聚焦本地抗戰印記,走訪抗戰紀念館,挖掘珍貴本土史料。我們將史實、故事與感悟凝練成宣講課件,為走進社區筑牢知識根基,期待以青春之音,講好厚重歷史。
二、宣講:讓精神在社區傳遞
宣講現場,隊員們以飽含激情的講述,鋪陳抗戰文化的內涵:從抗戰精神的民族脊梁意義,到關鍵戰役的血火較量,再到勝利對今日和平的啟示。“銘記歷史,不是延續仇恨,而是守護先輩用熱血換來的幸福!” 真摯話語,觸動居民心底的家國情懷。
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響起,起初零散的歌聲,因 “不愿做奴隸” 的吶喊逐漸匯聚 —— 老人沙啞卻堅定的嗓音、青年略帶哽咽的跟唱、孩童奶聲奶氣的附和,交織成動人的家國交響。一位阿姨眼含熱淚:“好久沒這樣唱國歌,今天唱,渾身都是勁兒!” 歌聲里,抗戰精神不再是書本上的鉛字,而是流淌在社區里的家國共鳴。
三、互動:讓歷史 “活” 起來
知識競答環節,瞬間點燃社區熱情。“淮海戰役發生在哪一年?”“小兵張嘎的主要事跡是?” 居民們踴躍搶答,答案從猶豫到堅定,反映出對抗戰知識的深度吸收。小朋友們舉著小手喊 “我知道”,在答對時歡呼雀躍 —— 他們記住的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是先輩們的勇氣與擔當。
特別的是,80歲的李爺爺分享親身經歷:“當年我跟著大人躲空襲,可咱中國人從沒怕過!” 老人眼角的淚光與堅定的神情,讓年輕隊員和居民們真切觸摸到歷史的質感。活動尾聲,大家在 “紅色心愿墻” 寫下心聲:“珍惜和平”“傳承抗戰精神”…… 一筆一劃,都是對抗戰文化的莊嚴傳承。
四、成長:實踐中的青春感悟
對參與實踐的大學生而言,這次社區行是一堂生動的 “思政課”。我們學會把晦澀史料轉化為社區居民聽得懂、能共情的故事,在與不同年齡層交流中,掌握溝通的溫度與技巧。居民們的熱情回應,讓我們看到社會對紅色文化傳承的強烈需求,更堅定了以青春之力傳播抗戰精神的決心。
這場實踐,是抗戰文化從歷史檔案到社區煙火的一次 “行走”。我們以宣講為橋,連接起過去與當下,讓民族精神在社區交流中熠熠生輝。未來,我們將繼續做抗戰文化的 “傳播者”,讓紅色基因在更多人心中扎根,讓先輩們的精神火炬,照亮新時代的前行之路 !
作者:孟冰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