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宏偉號召,2025年7月21日下午,一場以“非遺進校園,文化潤童心”為主題的貝雕非遺課程在陸豐市甲子鎮鮮活落地。共青團甲子鎮委員會聯合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星愿筑夢實踐隊,特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甲子貝雕)代表性傳承人林余松青先生,共同為夏令營學員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非遺文化之旅,以創新實踐深度踐行“百千萬工程”,激活甲子貝雕這一古老技藝的當代生命力。
課堂傳藝:匠心指導筑牢傳承根基
在甲子鎮中心小學的課堂上,林余松青老師深厚的技藝底蘊與星愿筑夢實踐隊青年學子的蓬勃活力交相輝映,創新構建了“傳承人+高校學生”的雙師教學模式。課程摒棄了單向灌輸,代之以“手把手”的細致傳授與充滿創意的雙向互動。同學們在親手制作簡易貝雕作品的過程中,指尖觸摸的是溫潤的貝殼,心靈感悟的卻是跨越時空的傳統工藝的靈魂。林余松青老師以實物為媒,將選材、設計、打磨、鑲嵌等貝雕核心技藝傾囊相授,使抽象的非遺概念轉化為孩子們理解的具象藝術成果。這堂生動的實踐課,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啟蒙,更是在稚嫩心田里深植下文化自信與傳承使命的種子。
圖為林余松青老師課堂上細致傳授貝雕技藝。黃芷迎 供圖
展館研學:歷史脈絡深化文化認知
為進一步深化學習成效與文化認知,甲子鎮中心小學的同學們在共青團甲子鎮委員會和該實踐隊的組織下,走進廣東省嶺南美術館(陸豐市甲子文化藝術中心)。館內珍藏的貝雕精品,宛若一部立體的地方工藝史詩,無聲地訴說著甲子貝雕的輝煌過往與精湛技藝。孩子們屏息凝神,近距離觀摩這些巧奪天工的藝術瑰寶。在林余松青老師的細致引導下,追溯貝雕藝術的歷史源流,探究其繁復精妙的制作工藝流程,方寸貝殼之上所承載的是匠人的智慧和歲月的沉淀。這場深度的文化浸潤之旅,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如涓涓細流,滲透并植根于孩子們純真的心靈沃土之中。
圖為學生于廣東省嶺南美術館(陸豐市甲子文化藝術中心)貝雕展廳傾聽林余松青老師的貝雕制作過程。溫爾雅 供圖
微光成炬:青春力量賦能文化振興
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推動力量,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星愿筑夢實踐隊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展望未來,實踐隊負責人楊雨婷表示,將持續深化與甲子鎮的校地戰略合作,重點圍繞兩大核心方向精準發力:一是定期組織貝雕技藝大師進校園開展系統性教學,確保技藝傳承不斷檔;二是發揮高校專業優勢,攜手地方政府共同研發貝雕主題文創課程及產品,拓展非遺表現形式;這支充滿激情與創造力的青年隊伍,以智慧與行動,為甲子貝雕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注入新動力。
此次非遺貝雕傳承文化實踐活動,是貫徹落實國家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成功架設起傳統與現代、校園與社會、傳承與發展的橋梁,充分證明:在青春力量的熱情參與下,在創新模式的持續驅動下,深植于鄉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華,為“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壯麗畫卷增添一抹獨特而亮麗的文化色彩。甲子貝雕,這門承載著海洋記憶與匠人精神的古老藝術,正乘著新時代的東風,在年輕一代的手中,續寫傳承與創新的華美樂章。
圖為林余松青老師、共青團甲子鎮委員會書記林曉珊、星愿筑夢實踐隊全體隊員和甲子鎮中心小學學生于廣東省嶺南美術館(陸豐市甲子文化藝術中心)貝雕展廳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