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3 日清晨,重慶市江津區珞璜鎮玉觀社區的農貿市場剛散去早市的喧囂,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浮光志愿小分隊” 的成員們已背著問卷袋穿梭在街巷間。晨光透過榕樹的枝葉,在他們手中的問卷上投下細碎的光斑 —— 一場以 “問卷聚民智,訪談聽心聲” 為主題的基層調研實踐活動,正隨著此起彼伏的問候聲在社區里鋪展開來。實踐團在玉觀社區開展了《鄉村基層調查問卷》的隨機抽樣與開放式居民訪談活動。本次調研采取了“定量問卷+定性訪談”的雙軌并行模式,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繪制出具有廣泛性和深刻性的“珞璜民情圖鑒”。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街頭向居民發放并講解問卷 黃智慧供圖)
本次《鄉村基層調查問卷》體現科學嚴謹設計原則,問卷較為全面地覆蓋居民對鄉村建設變化的感知、認知、需求滿足、經濟發展評價等核心維度,包括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等主要問題。特別關注居民對村干部工作的了解、認可及貢獻評價,調查鄉村建設具體變化及居民主觀態度。此外,問卷設開放性問題,鼓勵居民建言獻策,征詢對“三下鄉”調研活動看法。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居民發放問卷 黃智慧供圖)進行問卷調查的間隙,志愿者與不同年齡、職業背景的居民深入交流,聽取他們對問卷焦點、亮點及期待點的意見建議。探討社會變化與居民需求的期待與建議方面時,返鄉創業青年稱本地柑橘品質好但市場價值未充分體現,希望社區對接電商資源,邀請大學生協助設計包裝和拍攝宣傳視頻,指向問卷“集體經濟缺乏市場和人才”問題,為“三下鄉”服務提供切入點;觀察學生下鄉時,多位受訪居民歡迎大學生調研,期望他們真實反映百姓想法。
這份《鄉村基層調查問卷》的設計暗藏巧思:從 “您家近三年收入變化” 的量化題,到 “您覺得村里最需要改善的是什么” 的開放題,涵蓋了鄉村建設的 12 個核心維度。在社區活動中心的長桌上,堆著按年齡段分類的問卷 —— 藍色是 60 歲以上老人填寫的,紅色屬于返鄉青年,綠色則標記著商戶群體。這樣分類能更精準地分析不同群體的需求差異。負責數據整理的筆記本上已被大家畫滿了初步統計的柱狀圖。
傍晚收隊時,實踐團的帆布包鼓鼓囊囊 —— 裝著197份有效問卷,23頁訪談記錄,還有居民塞的柑橘、茶葉和手寫的建議信。在社區廣場的石桌上,大家攤開資料盤點:環境衛生滿意度 89%,但 37 人提到垃圾分類宣傳不足;76% 居民支持 “三下鄉” 活動,最期待的服務是 “電商培訓” 和 “老年手機教學”。這些數據像散落的珠子,正被成員們用邏輯的線慢慢串成鏈。
(圖為志愿者在居民店鋪中進行深入訪談 陳雨萱供圖)本次調研活動秉承“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雙軌調研策略,精準捕捉了珞璜鎮居民的生活體驗、實際需求以及富有建設性的意見,為后續提出鄉村振興相關建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支撐,助力珞璜鎮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了力量。問卷數據揭示了發展趨勢,居民訪談則傾聽了他們的真實心聲,《珞璜報告》因此內容詳實、意義深遠。這場調研,不僅是一次數據收集,更是一場與土地的對話。問卷上的勾選符號,訪談時的停頓嘆息,最終將凝結成描繪鄉村真實面貌的 “珞璜民情圖鑒”。而對于實踐團的青年們來說,他們收獲的不僅是統計技巧,更是讀懂 “紙上數據” 與 “田間心聲” 之間關聯的能力 —— 這或許就是 “三下鄉” 調研最珍貴的饋贈。
通訊員:楊欣悅、黃智慧、陳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