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審翰軒文學社“三下鄉”實踐團隊探尋南通文化傳承脈絡)
2025年6月至7月,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翰軒文學社實踐團隊以 “染纈千年韻 青春共傳承” 為主題,赴南通開展文化傳承 “三下鄉” 實踐活動,聚焦藍印花布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旨在系統梳理其傳承脈絡,助力這項傳統技藝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作為藍印花布的重要發源地與傳承地,南通枕江襟海的地理特質與千年人文積淀,為這項非遺技藝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土壤——藍印花布的靛青紋路中鐫刻著民間工藝的歷史縱深,其與張謇實業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交融延續著技藝傳承的精神根脈,而當代金融創新更賦予這門古老技藝新的發展動能。
實踐團隊循著“傳統技藝——歷史縱深——精神傳承——當代轉化”的邏輯主線,以藍印花布為核心線索,先后走訪藍印花布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南通烈士紀念館及藝術品金融研究中心等相關機構,通過實地考察、史料研讀、專題訪談等形式,深入探尋藍印花布的技藝精髓、歷史淵源與當代發展路徑,為推動這項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積累青春力量。此次活動不僅搭建起高校學子與非遺文化對話的橋梁,更彰顯了青年一代守護技藝根脈、傳承文化薪火的責任與擔當。

實踐團隊首站走進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在這里開啟了對這項非遺技藝的深度研學之旅。成員們系統梳理了藍印花布從古代起源到近代發展再到當代傳承的完整脈絡,通過館藏的歷代花版、傳世織物及文獻資料,溯源技藝起源與流派演變,近距離感知其“以藍為墨、以布為紙”的藝術魅力與深厚文化價值。在博物館核心展區的作坊區,團隊成員圍站于傳統操作臺前,全程見證一塊白布從平面設計圖稿到立體織物成品的神奇蛻變歷程。從紋樣設計、刻板雕刻的精細功夫,到石灰調漿、刮漿定型的嚴謹工序,再到靛藍染色、反復浸染的耐心等待,直至最后的刮灰顯花環節,團隊成員全程參與每道關鍵工序,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感受這項傳統技藝“千錘百煉始成花”的獨特魅力。團隊還專門專訪了藍印花布傳承人,通過深度交流不僅感受到南通匠人群體對這項技藝的執著堅守與世代珍視,更清晰看到當代傳承者在守正與創新中探索的發展路徑——傳統紋樣融入現代審美,技藝應用拓展至服飾、家居、文創等多元領域,讓古老的藍印花布借助新形式持續煥發蓬勃生命力。

在南通博物苑,團隊循著藍印花布的歷史軌跡,從實業發展視角深化對這項技藝歷史縱深的認知。透過館藏的實物史料,成員們詳細了解到張謇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期間,如何將藍印花布技藝與近代工業生產相結合的歷史實踐,以及其通過興辦工藝學堂、設立染織科等方式推動藍印花布技藝改良與人才培養的民生舉措。這些史料讓團隊成員真切了解到藍印花布在時代浪潮中從民間工藝向產業形態發展的歷史脈絡,深刻理解實業力量對技藝傳承的支撐價值與時代意義。
在南通烈士紀念館與藝術品金融研究中心,團隊進一步探索藍印花布傳承的精神內核與當代轉化路徑。通過相關展品與專業講解,成員們了解到藍印花布在革命時期作為軍民物資、文化載體的紅色記憶,感知到這項技藝中蘊含的堅韌質樸、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質。而在藝術品金融研究中心的調研中,團隊重點探討了藍印花布的當代傳承創新模式。調研發現,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藍印花布花版數字化、技藝影像化、產品溯源化等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與此同時,作為重要文化資產,藍印花布可依托藝術品金融創新拓寬傳承路徑,通過文化產權交易、藝術基金支持、文創產品開發等方式,推動這項千年技藝實現更高效的活態傳承與產業轉化。這一創新性視角讓成員們深刻認識到,藍印花布的傳承除堅守傳統技藝本真外,更可通過與現代金融、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傳統工藝的當代復興與高質量發展開辟全新篇章。
南通藍印花布的千年靛藍,在新時代發展經緯中持續煥發新生。此次 “染纈千年韻 青春共傳承” 三下鄉實踐活動,以藍印花布為核心切入點,串聯起其傳統技藝精髓、歷史發展脈絡與當代創新路徑,生動詮釋了“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三位一體的非遺保護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的“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此次調研不僅系統記錄了藍印花布技藝的活態傳承現狀,更積極探索了青年參與非遺保護的創新模式,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振興要求、推動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