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的興起與停擺
時間銀行,不僅是社區互助的流通憑證,更是重構社會資本的情感貨幣。為深入探究時間銀行在基層治理中的整合機制,剖析其在社會學視野下的信任構建模式,2025年7月20日至8月1日,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桂林“時光守護”社會服務踐行團在七里坪社區、五美社區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團隊以桂林時間銀行現狀為錨點,聚焦“服務-時間”交換系統,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三維聯動,解構其代際互助網絡、數字化運行邏輯及社群凝聚力孵化路徑,探尋其激活社區自治內生動能的可持續方案。
社會實踐團隊的第一站,是曾作為首批試點的七里坪社區。昔日,這里“低齡存時間,高齡享服務”的模式頗具活力:退休黨員和熱心居民組成志愿服務隊,通過安全巡防、代購跑腿、慰問老人等服務積累時長,服務時長1小時可換取1個時間積分,未來可用積分兌換養老服務或即時在社區超市換取米油等生活物資,比如35積分即可換取一桶花生油。居民謝阿姨就曾因在志愿服務中摔倒行動不便,成功兌換了貼心的代購服務。
然而,隨著項目核心推動者、社區中心辦公室前書記張妮妮的調任,這個曾寄托著互助養老希望的創新模式如今已黯然停擺,社區雖仍保留了安全巡防、慰問老人等志愿活動,但服務時長兌換未來照護或實物的核心機制已被停止,曾經的積分靜靜躺在賬本里,失去了流通的溫度。究其停擺根源,志愿者服務中發生的意外傷害與中暑事件暴露了保障缺位,分散而混亂的日常運行機制持續消耗著管理效能,加之臨桂區政府最終難以負荷持續的財政補貼壓力,這一場旨在織就溫情養老安全網的社區試驗,終于還是停了下來。
7月22日,團隊抵達象山區五美社區。五美社區也是當時的核心試點之一,曾以獨特的運作模式開啟了互助養老與社區服務的探索之旅。團隊成員對象山區時間銀行負責人鄧先生進行了采訪,他的講述勾勒出這一創新實踐從起步到停擺的完整軌跡。
不同于部分社區采用的積分制或“時間幣”,五美社區的“時間銀行”堅持“直接時間換時間”的核心邏輯。為確保公信力,所有服務需經服務對象簽字確認、社區審核后,登記至專屬的“時間儲蓄存折”,實現服務預約與時長記錄的透明化。社區還同步創建公眾號,用以宣傳互助精神,擴大影響力。其服務項目涵蓋廣泛,從家政護理、家庭醫生問診,到心理疏導、外出代辦等,幾乎覆蓋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多元需求。更具吸引力的是,志愿者積累的服務時間可在便民超市兌換實物,這一設計在初期有效提升了參與積極性。值得一提的是,五美社區的“時間銀行”志愿者以學生群體為主,且每位志愿者上崗前均需接受專業培訓,保障服務質量。
作為象山區“時間銀行”的特色亮點,這里還提供一站式惠民便民服務——免費為老年人進行簡單身體診療,相關費用由區政府全額承擔,這一舉措曾讓不少老人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為破解資金短缺、關注度與參與度不足等難題,項目團隊還嘗試創新,如開設“中老年書畫公益大講堂”,邀請專業畫家志愿者授課,將藝術普及納入養老服務范疇,助力“老有所樂、老有所學”。
談及具體實踐案例,鄧先生回憶起一位王奶奶的故事:老人居家行動不便,某次突發身體不適需前往醫院,而家人不在身邊。志愿者團隊得知后,年輕黨員張先生主動請纓,將王奶奶背下樓并安全送往醫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時間銀行”的互助初心。然而,這樣的溫暖場景未能持續。如今,五美社區的“時間銀行”已悄然停擺。鄧先生坦言,機制運轉需大量資金支持,而“時間銀行”自身造血能力較弱,這一項目被政府暫時取消,甚至不能再使用“時間銀行”的名稱。盡管“時間銀行”的模式已終止,但社區志愿服務并未完全中斷,只是已降格為單純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曾經的“時間換時間”規則不再生效,“時間換實物”的兌換機制也隨之取消,回歸到純粹的公益服務屬性。回望這段實踐,鄧先生流露出一絲悲觀:“我們都是小人物,又能做些什么呢?”
這句感慨,不僅是對一個項目停擺的惋惜,更折射出基層在探索社會服務創新模式時,面臨資金、機制可持續性等現實挑戰的困境。五美社區“時間銀行”的嘗試,雖以停擺告終,卻為社區互助模式的探索留下了寶貴經驗——它證明了居民對互助服務的需求真實存在,也揭示了公益項目在資金保障、長效機制建設上的核心命題,為未來類似實踐提供了深刻的鏡鑒。
青春杠桿撬動社區互助再生
7月26日,桂林時間銀行計劃團隊按約定,抵達了象山區五美社區的辦公會議室。出乎團隊成員意料的是,來到現場參與宣講會的居民竟然多達幾十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甚至都是青少年兒童。鄧先生熱情迎接了團隊成員,直言自己“都想不到居然會有這么多人感興趣”。團隊還從一位中年的家庭婦女了解到,她對“時間銀行”這個概念感到“很新奇”,之前雖然知道社區有搞過時間銀行,但后來不知怎的沒了消息,因此對它的了解并不深入。
在宣講開始的前一天,團隊就向鄧先生提出了關于完善時間銀行制度的想法:擴大對標人群,把養老幫扶的目標,轉變為社區居民互助;和其它社區建立統一的時間兌換機制,以數字平臺為依托,擴大流通范圍。宣講開始后,當鄧先生介紹團隊提出的想法時,許多聽眾都表示認同:“這應該是個有效的辦法。”宣講會的最后,鄧先生就目前所處的困難,向居民們征求意見,這讓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圖為社區居民與團隊成員交流
最后,團隊成員提出的一個短期目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大力宣傳時間銀行機制,對標人群完全可以不必僅限于高齡人群,青少年兒童、中年人同樣可以參與。這樣既可以起到社區居民互助,促進鄰里和諧,也能擴大時間銀行的人數基礎,影響更多的人。
宣講結束后,看到居民們彼此之間仍然在熱情地交換想法,鄧先生激動地說:“沒想到居民們原來這么認可時間銀行。”他的語氣里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為了更大范圍地調查群眾對時間銀行的態度與發展建議,團隊聯系了五美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在相關平臺同步發布了線上問卷調研與線下傳單派發的志愿活動,吸引了許多中學生、大學生踴躍參與,并最終成功回收一百多份有效問卷數據。夏日的桂林街頭,一群身著紅色志愿服的學生志愿者穿行公園的林蔭小道間,他們手中的問卷與傳單承載著一個溫暖的使命——為沉寂的“時間銀行”互助機制重新注入生命力,用腳步丈量社區需求,以行動探索互助養老的破局之道。最終,團隊帶著五美社區的經驗,團隊迅速鋪開輻射網絡,聯系了七里坪、回龍、空明等社區,組織青年志愿者分隊開展“掃樓式”宣傳。幾十余名志愿者頭頂烈日穿梭于樓道間,將印著時間銀行理念的傳單遞到居民手中。“阿婆您看,這就是咱們社區的互助存折!”志愿者劉同學在樹蔭下,耐心向一位搖扇納涼的老太太講解,后者攥著傳單連連點頭:“這個好!我身體還硬朗,能幫人買菜做飯!”更令人振奮的是,許多曾參與過時間銀行服務的退休黨員主動加入宣傳隊伍。“年輕人就是好,很多事情,沒有你們年輕人的干勁可行不通,”一位老黨員如是說道。
“時光守護”不停歇,數字賦能展未來
在社區宣傳上取得的進展,更堅定了團隊對時間銀行未來發展的信心。8月1日,團隊聯系了臨桂區文明辦,由于工作人員們公務較為繁忙,此次交流以電話的形式進行。在電訪中,文明辦的工作人員對時間銀行計劃團隊的努力表示贊揚,同時也指出,桂林圍繞時間銀行展開社會實踐的高校團隊并不少,希望每個高校的團隊能“不忘初心,探索出更有效、更切實際的方案,讓時間銀行重新在桂林辦起來。”之后,雙方聚焦“數字化賦能”展開了深入討論,團隊根據實踐總結的“技術+人文”雙輪驅動的理念獲得了文明辦的高度認可:即利用小程序或軟件實現服務精準匹配,通過區塊鏈技術保障時長不可篡改,讓互助服務看得見、可積累、易流轉,同時發揮區塊鏈開放、自由、信息高度透明的特點,為“以時間換時間”模式賦能。
盡管廣西師大“時光守護”團隊的暑期實踐暫告一段落,但時間銀行的種子已經悄然埋下。當社區治理面對人口老齡化、社區缺乏凝聚力等問題時,時間銀行的互助模式正是一味良藥。這場貫穿夏日的實踐印證了只有讓互助精神與青春力量相結合,時間銀行的星火才能重新被點燃。真正的社區韌性不僅在于完善制度設計,更在于喚醒每個人心底的善意微光。為了守護這份光芒,廣西師大“時光守護”團隊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