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智能學部宣】(圖文/鄧杰月、李金潤、李寅北)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2025年8月5日至7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智能學部“紅途尋跡,青春勵行”實踐團,循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旋律,深入云南昆明、騰沖的歷史現場,探訪聶耳故居、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陸軍講武堂及騰沖國殤墓園,在追尋烽火足跡中感悟民族精神的磅礴偉力。
1. 聶耳故居:音符激蕩民族魂
5 日上午,實踐團首站抵達昆明聶耳故居。這座省級文保單位內,泛黃的照片與手稿,無聲訴說著音樂家短暫而熾烈的一生——從昆明奔赴上海,聶耳以筆為刃,將民族的危亡吶喊熔鑄進《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使之成為喚醒國魂的時代強音。“佇立故居石板路,筆尖譜曲的沙沙聲仿佛在耳畔回響。”成員凝視展品,感慨萬千。此行不僅了解了聶耳深入市井軍營汲取靈感的細節,更深刻領悟:“‘血肉長城’絕非虛言,那是民族存亡之際萬眾一心的鋼鐵意志。”
2. 聯大與講武堂:文韜武略筑脊梁
離開故居,實踐團走進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在聯大教室舊址前,成員長久駐足——80余年前,北大、清華、南開師生千里南渡,于昆明書寫了“內樹學術自由,外筑精神堡壘”的傳奇。“‘剛毅堅卓’四字銘刻于墻,更融入聯大師生的血脈。”隊員動情道,“敵機轟炸間隙授課,油燈下鉆研學問,他們以‘學術報國’昭示:文化不滅,民族永存!”
步入“將帥搖籃”云南陸軍講武堂,另一份震撼直抵心靈。朱德、葉劍英等元帥事跡與淞滬、臺兒莊戰役戰報輝映其間。“滇軍將士用刺刀與熱血,將《義勇軍進行曲》的誓言化為現實!”凝望遠征軍將領佩劍,成員眼眶濕潤,“從課堂到沙場,從筆桿到槍桿,云嶺大地,從不缺為國擔當的鐵骨脊梁。”
3. 騰沖戰場:忠勇豐碑刻山河
8月7日,實踐團冒雨奔赴騰沖國殤墓園與來鳳山戰場遺址。國殤墓園依山而建,9168座“忠”字形墓碑,銘刻著1944年收復騰沖的遠征軍英名。“127晝夜血戰,寸土皆染數十英魂。”講解員話音落,現場肅然,成員肅立敬獻花籃。
“那是日軍碉堡殘垣,這是遠征軍沖鋒戰壕。”來鳳山頂,雨水沖刷著彈痕累累的巖石。1944年,中國軍隊在此與日寇鏖戰13晝夜,以血肉之軀奪回陣地。俯瞰騰沖城,云霧間似有戰士“俯視敵巢、誓死沖鋒”的身影躍動。“課本中的‘滇西抗戰’,化作腳下的焦土、耳畔的號角,”成員慨嘆,“我們腳下的每一步,都是先烈以生命守護的山河。”
懷著行程告終,心潮難平。從聶耳的激昂旋律,到聯大的不滅燈火;從講武堂的鐵血軍魂,到騰沖的忠勇豐碑——云南大地的抗戰印記,讓“家國”二字在青年心中重逾千鈞。“此行絕非簡單游歷,是與歷史的對話,同先輩的誓約。”隊長總結道,“身為新時代青年,吾輩當化‘血肉長城’之志為科研報國之行——此乃對英靈最深沉的告慰。”歌聲再起,激昂旋律中,激蕩著青春的錚錚誓言。
從抗戰歌聲中汲取精神偉力,于實踐征程中追尋先輩足跡,“紅途尋跡·青春勵行”實踐團,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