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姑蘇,暑氣漸盛卻掩不住古城的靈動。7月7日至14日,蘇州城市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姑蘇衛來走進蘇州,以一次性衛生用品的民生溫度與時代思辨為主題,開展了為期7天的實地調研與線上問卷工作。團隊先后走訪錢萬里橋小商品市場、蘇州火車站、國際商貿城等場所,與商戶、消費者深入交流,并在江蘇省范圍內回收300份有效線上問卷,旨在通過多元視角探究一次性衛生用品背后的民生需求與社會議題。
實踐的第一站,是承載著蘇州商貿記憶的錢萬里橋小商品市場。清晨的市場早已人聲鼎沸,商鋪里堆疊的一次性手套、口罩、濕巾等用品,是商戶們每日打交道的“老熟人”。我們穿梭在攤位間,與商戶們攀談:“您這兒哪種一次性衛生用品賣得最好?”“顧客買的時候會特別關注材質還是價格呀?”一位經營了十年日用品的阿姨笑著說:“現在人講究,不光要便宜,還得看是不是‘可降解’,尤其是年輕人,買口罩都要問‘透氣不悶痘’。”簡單的話語里,藏著消費者需求的變遷——從“能用”到“好用”,再到“環保健康”,一次性衛生用品的迭代,恰是民生品質提升的縮影。
圖1 小組成員與商戶交談圖
實踐的第二站,我們來到了蘇州火車站。作為城市的“窗口”,這里的一次性衛生用品使用場景更顯集中:候車廳的自動售貨機里,便攜裝濕巾、獨立包裝口罩整齊排列;母嬰室里,一次性隔尿墊、護理巾是寶媽們的“剛需”。我們隨機采訪了幾位旅客,來自上海的張先生坦言:“出差帶太多東西麻煩,火車站能買到這些一次性用品,確實方便,就是總擔心有些產品質量沒保障。”這樣的擔憂,也讓我們意識到:便捷之外,“安全”與“信任”是消費者心中更重的砝碼。
圖2 團隊成員在蘇州火車站合影圖
國際商貿城的調研則讓我們看到了“產業端”的思考。這里的商戶多對接批發與電商,對市場趨勢更為敏感。一位批發商向我們展示了新款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現在政策鼓勵環保,我們進貨也更傾向這類產品,雖然成本高些,但訂單量在漲。”他的話點出了時代思辨的核心——在便利與環保之間,產業正在尋找平衡,而這種平衡,既需要技術突破,也離不開政策引導與消費者的理解。
圖3 小組成員采訪消費者圖
線下調研的同時,我們在江蘇省范圍內發起了線上問卷調查,300份有效問卷的回收,讓數據與故事形成了呼應。結果顯示,85%的受訪者認為一次性衛生用品“提升了生活便捷度”,但62%的人擔憂“塑料污染問題”;年輕人更關注“材質安全與環保認證”,而中老年人則看重“性價比與實用性”。這些差異,正是社會對這一民生用品多元訴求的真實寫照。
七天的實踐轉瞬即逝,從錢萬里橋的煙火氣到火車站的流動感,從商貿城的產業觀到問卷里的眾生相,我們觸摸到的不僅是一次性衛生用品的“物理溫度”——它關乎便利、安全與健康,更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時代溫度”——在環保與發展的博弈中,在個體需求與社會責任的交織里,小小的日用品承載著民生的期待,也映照著城市的進步。
意動析因,我們在姑蘇的夏日里明白了,所謂“時代思辨”,從來不是抽象的討論,而是藏在每一次消費選擇、每一次產業調整中,在民生需求與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里,慢慢勾勒出未來的模樣。
作者:周詩佳
圖片:王姝涵
指導老師:齊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