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助聯萬家·浙里共富”基層服務實踐團
2025年7月25日,浙江工商大學“助聯萬家·浙里共富”實踐團走進紹興市越城區助聯體,以“民生體驗官”的身份開展沉浸式調研。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大步推進的今天,如何打通社會救助資源與基層需求之間的“最后一公里”,是實現“弱有眾扶”的關鍵課題。越城區助聯體通過構建“三級網絡+多元共治”模式,為困難群體搭建起一張精準、溫暖、高效的幫扶網。實踐團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與案例分析,深入挖掘該模式的運行機制與創新價值,剖析當前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青年視角的優化建議,致力為民生共富注入青春智慧與行動力量。
三級網絡讓救助服務觸手可及
實踐團首先參觀的是越城區助聯體的三級服務網絡體系。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道,助聯體以“黨建統領、供需銜接、社會參與”為原則,構建了“區—鎮街—村社”三級服務網絡,從而實現了社會救助資源的全域覆蓋與精準觸達。這一體系以區級樞紐平臺為“大腦”,通過數據整合與政策調度,統籌全區救助資源;鎮街服務站充當“神經中樞”,負責需求對接與項目協調;村社服務點則如同“神經末梢”,直接扎根社區,確保幫扶措施落地到戶。
在運作機制上,三級網絡并非簡單的層級劃分,而是形成了雙向聯動的閉環。村社服務點通過日常走訪與智能終端,實時采集困難群眾的需求,并上傳至鎮街服務站進行初步篩選;復雜個案則直達區級平臺,觸發跨部門協同處置。同時,區級制定的政策通過鎮街服務站轉化為具體項目,再由村社服務點精準推送給目標群體。這種“自下而上匯聚需求,自上而下配送服務”的模式,有效避免了傳統救助中“供需錯位”的痛點。
多元共治讓社會力量成為共富生力軍
接下來工作人員繼續向我們介紹道,越城區助聯體的創新實踐,不僅在于政府主導的三級網絡構建,更在于其成功激活了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元主體的協同效能,形成“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共治格局。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救助中政府“單打獨斗”的局限,讓各類社會資源在共富路上各展所長。
企業力量的深度參與成為亮點,當地龍頭企業通過設立專項幫扶基金、冠名公益項目等方式反哺社會。社會組織則填補了專業化服務的空白,平臺吸引心理咨詢機構、法律援助中心等十余家專業組織入駐,針對特殊群體提供深度服務。志愿者隊伍則構成最活躍的“神經末梢”。助聯體創新采用“專業+非專業”雙軌制——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志愿匯”平臺參與節日慰問、課業輔導等基礎服務;持證心理咨詢師、維修技師等專業志愿者則組成“專家庫”,按需提供上門服務。
這種多元共治的奧秘,在于助聯體構建了精準的“資源匹配器”。平臺將企業捐贈、社會組織服務、志愿者特長等要素拆解為標準化“資源包”,當村社服務點上報需求時,系統會自動生成最優組合方案。例如,若一個殘疾家庭需要居家改造,平臺便會調取企業捐贈建材、社工機構的設計方案、志愿者施工隊伍,形成“一條龍”幫扶鏈。這種“拼圖式”的資源整合,讓分散的社會力量產生了乘數效應。

破解困境讓共富之路行穩致遠
在座談環節,工作人員也坦言道,雖然目前助聯體仍在高效運轉,但背后仍面臨著若干深層次的挑戰。這些困境既是當前社會救助體系普遍存在的痛點,也為制度創新提供了突破方向。助聯體通過多維度探索,正在走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破局之路。
幫扶覆蓋面與深度問題是首要難題,部分特殊群體如心理創傷學生、長期貧困家庭等難以獲得持續有效的支持;資源相對有限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幫扶需求,專業心理治療、法律援助等服務供不應求;“夾心層”群體的幫扶存在明顯缺口——那些收入略高于低保標準卻因突發變故陷入困境的家庭,往往因政策門檻被排除在救助范圍之外;專業服務力量也存在不足,特別是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需要長期跟進的深度服務,現有志愿者隊伍中持證專業人員占比不高,這也使得深度服務能力受限。
面對這些困境,實踐團成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針對覆蓋面問題,成員建議將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實習與個案跟蹤相結合,形成長效幫扶機制;針對資源瓶頸,提出開發“智能匹配算法”,通過歷史數據分析來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針對“夾心層”盲區,建議設計“多維貧困評估體系”,引入就業狀況、心理狀態等新指標;針對專業短板,提出規劃“青苗計劃2.0”,通過“理論培訓+實務督導”快速提升志愿者專業能力。助聯體工作人員對團隊提出的建議也表示認可,并希望后續能深化合作,進一步將構想落實到點。
這些創新方案既立足現實困境,又著眼長遠發展,展現了青年學子對社會治理與民生工程的深刻思考,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真正的共富不僅要解決當下的困難,更要建立可持續的幫扶生態。
青年擔當為共同富裕注入青春力量
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深入基層的調研,更是一次關于共同富裕的生動課堂。實踐團成員們通過探索越城區助聯體的創新模式,明白了三級網絡構建的長處,也深刻體會到了多元共治對實現“弱有眾扶”的關鍵作用,相信越城區助聯體三級網絡構建與多元主體激活的經驗對全國同類地區助聯體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是民生工程的見證者,更應是共建者。助聯體就像一座橋梁,一頭連著政策溫度,一頭系著百姓期盼。而青年學子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這座橋梁加固升級。未來,實踐團將繼續以“民生體驗官”的身份,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我們相信,當青春智慧遇見民生需求,當青年擔當融入共富征程,必將激發出更多溫暖人心的創新實踐,讓越城助聯體的經驗之花開遍更多角落,共同書寫“浙里共富”的精彩篇章。
文案:張子涵、楊紫淳、易清越、饒瑞
攝影:舒馨悅、張奧然、周湘怡、顧嘉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