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調研紅色建筑、弘揚紅色文化,7月16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赴延安紅色建筑數字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進行革命文藝歷史學習、紅色建筑數字化傳承宣傳與建筑特征圖文記錄。
到達魯藝舊址后,實踐團首先進入展館會對魯藝革命文藝歷史進行了學習。作為黨中央在延安時期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日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干部的高等學府,魯迅藝術文學院是黨領導和實踐文藝運動的一面旗幟、中國革命文藝的搖籃。展館會場中的歷史圖片與場景布局,再現了革命文藝家的戰斗生活和創作故事:艱苦的條件下,文藝家們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白毛女》《黃河大合唱》等優秀文藝作品,而這些作品不但豐富了廣大軍民群眾的生活,更廣泛宣傳了抗日救國思想。實踐團成員通過跨越歷史的圖片與文物,感受著革命文藝火種如何在這片土地成長。并且,在展館進行革命文藝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實踐團還積極進行宣傳工作,向魯藝舊址游客說明調研目的,通過“您認為延安紅色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什么”、“你了解哪些數字化技術”等問答互動,對紅色建筑數字化傳承必要性進行了宣傳。

(圖為實踐團成員學習魯藝革命文藝歷史)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游客介紹紅色建筑數字化傳承)
魯藝舊址西式教堂主樓,是目前陜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所教堂,高25米,寬16米,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其附屬的窯洞群也是目前陜北地區保存比較完整規模比較大的一處現代窯洞群。據此,實踐團針對魯藝舊址代表性建筑進行了基礎調研與數據收集,對建筑功能用途及本體特征等進行了圖文記錄:西式教堂窗洞口多為圓形彩色玻璃窗和拱券的結合形式;窯洞以石窯為主,洞口的墻面大多用青磚砌筑填充......團隊成員在感受建筑之美的同時,完成了魯藝舊址紅色建筑基礎數據的收集與分類整理,為后續編制建筑數字化檔案提供了數據支撐。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察記錄魯藝教堂式主樓)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魯藝舊址合照)
本次調研,實踐團成員滿懷期待與崇敬之情前往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學習革命文藝歷史,以圖文形式記錄紅色建筑樣貌與內涵,利用訪談互動向游客宣傳紅色建筑數字傳承,通過親身實踐堅定了調研初心,同時也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為紅色建筑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貢獻了一份青春力量。
文字來源:潘熠 張茁
圖片來源:李豪 李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