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的杭州西湖,蘇堤煙柳如黛,三潭碧波映暉。一支由江蘇大學文學院院五名學子組成的“章臺團隊”踏上了這片浸潤著千年文脈的湖山,開啟了為期四天的“蘇東坡與西湖生態保護”專題考察。這支以文學院標志性“章臺”命名的團隊,帶著對歷史文人治理智慧的敬畏與現代生態理念的思考,在湖光山色間探尋文化遺產與生態保護的共生密碼。
一堤跨古今:蘇堤上的工程哲學對話 章臺團隊的考察路線嚴格遵循蘇東坡當年的治理軌跡。在蘇堤北口的“蘇東坡紀念館”,團隊帶隊老師袁城指著一幅明代《西湖疏浚圖》詳解:“你們看,圖中東坡親自劃定的‘浚湖三界’,與如今西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范圍幾乎重疊。特別是他設立的‘石塔界標’,不僅是‘三潭印月'的雛形,更開創了水域功能分區管理的先河。團隊成員發現,蘇東坡當年制定的《錢塘湖水利法》中,“禁植菱藕于深水區”的規定,與現代湖泊富營養化防治技術規范中“挺水植物控制區”的設定,有著跨越時空的默契。
為求證古人智慧的科學性,團隊特意走訪了杭州市園文局。蘇堤建成后,西湖年均淤塞量從3.2萬立方米降至0.8萬立方米,這種生態調控效應持續了近八百年。蘇東坡的治理不是簡單的工程建設,而是建立了疏浚-護岸-景觀-民生的完整生態鏈。
?。爢T們西湖邊重溫入團誓詞)
三潭印日月:石塔背后的生態治理密碼 月光下的三潭印月,三座石塔如翡翠般鑲嵌在湖面。章臺團隊特意選擇月夜考察這一標志性景觀,為的是親身體驗蘇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審美意境與“禁種菱藕”的治理智慧。“這三座石塔最初是作為水域界碑存在的,東坡以石塔為界,劃定核心保護區,禁止在此區域種植菱藕,防止根系淤積——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湖泊生態紅線。”
考察途中,團隊采訪了當地散步的居民。老人講述了一個細節:每年清明,當地百姓仍保留著“祭蘇堤”的習俗,用竹籃盛著新茶與青團,沿著堤岸祭拜,“不是迷信,是念著東坡先生給后人留下的這片好水好山”。老人的話讓團隊成員意識到,蘇東坡留下的不僅是物理層面的工程遺產,更塑造了一種代代相傳的生態倫理——這種植根于文化認同的保護意識,比任何法規條文都更具生命力。
結語:讓遺澤照見未來 返程前夜,章臺團隊在湖邊露營。篝火旁,五名學子整理著沉甸甸的考察筆記:從蘇堤的土壤樣本到三潭的水質數據,從古籍記載的治理方略到當代的保護實踐,滿滿當當的資料袋里,裝著的是跨越千年的生態對話。蘇東坡告訴我們,最好的保護是讓文化與自然共生。他的詩是寫給西湖的情書,他的治理則是給后人的生態教科書。
江蘇大學章臺團隊的西湖之行,不僅是一次學術考察,更是一場文化尋根。當現代生態理念遇上千年文人智慧,碰撞出的不僅是學術火花,更有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體悟。正如團隊帶回的那份水樣檢測報告上所寫:“西湖的清澈,既是東坡疏浚之功,更是古今守護者共同書寫的生態詩篇。”而這份跨越千年的守護,正是中華文明留給世界的珍貴遺產。
通訊:馮思佳、夏雨涵、喻朱奕、常雨陽、仲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