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大“簪星戴月”實踐隊探究福州三條簪的傳承創新簪星戴月,心之所向以學術匠心守護文化根脈,拒斥浮華符號化以青年銳氣破壁傳承困境,讓非遺“潮”起來以時代視野貫通山海協作,讓簪魂照亮共富路7月4日至7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簪星戴月”實踐隊于福州市開展以“簪韻紅潮——福州三條簪的傳承與發展”為主題的實踐調研,通過考察福州市三條簪文化活動,深度訪談傳承人,共同探討三條簪在當下的傳承發展情況。一、尋蹤三簪傳播路 解碼非遺新困局7月4日,實踐隊首站進駐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對三條簪的傳承與發展情況展開實地調研。經過細致觀察,成員們發現三條簪相關文化活動主要以旅拍妝造體驗為主,文創產品雖數量有限,卻兼具藝術美感和實用價值,展現出傳統文化在現代消費語境下的創新表達與市場潛力。圖 1、圖 2、圖 3 三坊七巷里的“三條簪”文創產品隨后,實踐隊走進福建省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館,見到了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三條簪。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是精湛工藝的體現,更是歷史的見證者,為團隊的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參考。圖 4 福建省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館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三條簪除實地調研外,實踐隊還了解了“三條簪”主題展的舉辦情況,規模較大的有去年于三坊七巷舉辦的“來福州,簪福氣”活動和“簪力·還原”展覽,以及今年年初福州市博物館舉辦的“故鄉的風采”特展。遺憾的是,展覽已經落幕,實踐隊的實地探訪收獲甚微。由此,成員們體會到了“三條簪”線下傳播的局限性:短期的展覽傳播模式難以長時間地維系文化記憶的延續性。圖 5 福州市博物館舉辦“三條簪”主題展(圖源小紅書)圖 6、圖 7、圖 8 三坊七巷舉辦“三條簪”主題展(圖源小紅書)綜觀現狀,雖然“三條簪”被選為“鼓樓區非遺”和“福州市非遺”后已打開知名度,但其在福州的傳播仍深陷多重困境,面臨產業鏈單一、文創開發碎片化、階段性傳播依賴度大等挑戰。如何構筑可持續且多樣化的文化發展道路,是三條簪傳承、傳播亟待解決的課題。二、叩問榕城古今事 擷采三簪新潮流7月5日,實踐隊來到古田會館。作為福州著名的三條簪文化打卡地,古田會館生動詮釋了民國時期福建商貿繁榮與社會變革的深層互動。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那個新舊交替年代里,傳統與時尚碰撞出的文化火花。通過觀看陳列的資料與圖片,實踐隊對三條簪在近現代演變的歷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圖 9、圖 10 實踐隊探訪古田會館隨后,實踐隊踏入建郡會館,參觀在此舉辦的“三簪匯山海”現代攝影展。該展覽分為專業攝影作品、素人攝影作品、閩劇《最憶船政》劇照三個部分,其中最令實踐隊成員感動的是一組群像作品,照片中的“她們”戴著“三條簪”,眼神堅定而溫柔,讓實踐隊成員們真切感受到承載于銀簪之上的閩地女性精神。圖 11、圖 12 實踐隊參觀“三簪匯山海”現代攝影展三、文脈傳承尋出路 匠心協作育新枝7月7日,實踐隊與福州“三條簪”宣傳人胡蕾女士于朱紫坊展開深入座談。作為深耕非遺傳承的踐行者,胡蕾女士詳細講述了三條簪從古代抗倭武器到女性精神象征的演變歷程,以及團隊為傳承推廣所做的諸多努力。胡蕾女士向實踐隊提及三條簪的傳承既要恪守古法技藝,又要融入當代思考——通過與畬銀、漆藝等非遺技藝融合,結合咖啡拉花等現代藝術形式,讓這一傳統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她也特別強調了年輕人的力量,無論是大學生的關注還是年輕博主的全球打卡,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用“頭戴鋒芒,柔中有剛”這句話激勵實踐隊,讓成員們深刻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是匠心的傳遞和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自信與創新的生動實踐。圖 13、圖 14 胡蕾女士團隊打造的三條簪圖 15、圖 16 胡蕾女士團隊設計的“三條簪”拉花和文創在采訪的尾聲,胡蕾女士也向成員們坦言三條簪的傳承困境,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活化的核心不僅在于守住文化根脈,同時也要使其能夠適配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這既是挑戰,更是三條簪重煥光彩的契機。圖 17、圖 18、圖 19 胡蕾女士與實踐隊成員座談圖 20 實踐隊成員與胡蕾女士(中)合影四、互動體驗傳雅韻 激揚青春成卷章7月7日下午,實踐隊再度走進三坊七巷,深入洞悉三條簪的意義和價值。成員們探訪熱門妝造館,感受到當下青年群體體驗非遺的濃厚熱情,近距離觀看妝造師依據顧客風格及所選服飾化妝、簪刀、纏花的細節,并親身體驗了完整的妝造流程,感受每一道工序中蘊含的匠心。圖 21圖 22、圖 23、圖 24當成員們頭戴銀簪、身著傳統服飾漫步坊巷間,千年簪藝與閩都風情交相輝映,吸引了各地游客駐足。這場體驗讓成員們真切感受到,三條簪早已超越裝飾本身,成為述說閩人品格、傳遞閩都氣質的文化載體。由此,成員們進一步夯筑了探索三條簪可持續發展議題、創新性推廣非遺文化的使命感。圖 25、圖 26、圖 27圖 28頭戴鋒芒,柔中有剛。福州三條簪承載著千年民俗風情,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始終保持著生生不息的活力。通過此次實踐,實踐隊不僅加深了對簪藝文化的理解,更明晰了青年一代的責任。實踐隊將以文化自信為筆,以創新實踐為墨,讓三條簪的光芒穿越時光,照亮非遺傳承的新路徑,為閩都文化注入鮮活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