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小分隊與徐州市審計局暑期交流
摘要:2025年7月29日,南京審計大學工程審計學院“智能工程造價云審計”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在鐘飚副教授帶領下,與徐州市審計局于南京某審計項目現場開展座談交流。這場跨越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讓團隊里大二到大四的不同專業學子,都收獲了遠超預期的實踐啟示。
(20250729審計廳團隊合照)
2025年7月29日,南京審計大學工程審計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智能工程造價云審計”社會實踐小分隊在工程審計學院鐘飚副教授的帶領下,與徐州市審計局在南京某審計項目現場開展座談與交流。團隊成員與審計部門專業人員深入交流,為暑期社會實踐的開展汲取寶貴的第一手實踐經驗。
從"紙上談兵"到"實戰思維":認知的破壁
交流剛開始,當團隊介紹完專業背景和課題方向時,徐州市審計局領導一句"年輕人要敢想敢做,難題都是在實踐里解開的",像一顆石子投進了同學們心里。
大二的許同學說此前總覺得"智能審計"就是編算法、建模型,聽完一線審計人員講招投標環節的審計痛點——比如如何通過數據比對發現圍標串標痕跡,才突然明白:"原來技術不是空中樓閣,得先鉆進具體的業務流程里。就像老師說的,從一個小切口挖深,比貪大求全更有用。"
大二主攻智能算法的王同學,一直困惑"算法精度和審計準則怎么平衡"。審計局處長結合某市政工程審計案例的講解,讓他茅塞頓開:"以前總想著讓算法更'聰明',卻忽略了審計有嚴格的準則框架。就像那位處長說的,再先進的模型,也得能解釋清楚每一步推理符合哪條準則,不然在實務里根本用不了。"
(20250729問題聚焦)
從"學術研究"到"躬身實踐":行動的覺醒
這場交流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同學們對"審計人"身份的認知。
"以前覺得審計就是查賬,現在看到他們講起某個項目的審計細節時眼里的光,才懂這是需要責任感和專業度的事業。學術研究的終點不是論文,是解決真問題。"
團隊成員們約定,接下來要分步驟推進:同學們將投身真實的審計現場,先跟著審計人員觀摩招投標全流程,記錄每個環節的審計需求;再根據實務反饋調整算法模型,確保每一步推理都能對應審計準則;同時開發適配多源數據的接口,優先對接審計現場最常用的工具。
"我們想做的不只是'學生課題',是能真正幫到一線審計人員的工具。"同學們說,未來會定期邀請審計實務專家指導,讓方案在實踐中迭代,"用我們的專業能力,為審計事業添點青春力量。"
(20250729審計局會議室訪談)
文字作者:楊熠輝,王霄睿
圖片作者:許鑫雨,羅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