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三秦大地暑氣蒸騰,紅色記憶在驕陽下愈發清晰。2025年7月21日至25日,大連理工大學“信仰行者”社會實踐團跨越山海,奔赴陜西這片鐫刻著革命印記的紅色沃土,開啟一場浸潤初心的實踐之旅。從西安烈士陵園的莊嚴肅穆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的歲月回響,從延安楊家嶺窯洞的星火傳承到清涼山腳下的時代新生,行者們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感悟抗戰精神,在薪火相傳的接力中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實景溯史,感懷滾燙信仰
實踐團以“實地”為抓手,讓沉睡的歷史在場景溯源中蘇醒。在西安烈士陵園,行者們向烈士敬獻花束、在刻滿名字的碑墻前駐足沉思,仿佛聽見烽火年代穿越時空的吶喊;走進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泛黃的電報、磨破的草鞋、褪色的軍裝靜靜陳列,無聲訴說著當年青年奔赴延安的赤誠;步入延安革命紀念館,巨幅油畫《延安頌》前,13年崢嶸歲月如長卷緩緩鋪展......在十余處紅色場地,行者們循著歷史足跡實地感悟,更參與“實景體驗”“數字閱覽”等互動項目,于沉浸式體驗中讀懂無數青年“到延安去”的滾燙信仰。
此外,行者們專程觀看紅秀《延安 延安》,當光影交錯間革命先輩的身影重現,幾日來在紅色場館中沉淀的感悟與思考,瞬間化作眼眶滾燙的共情。從觸摸實物史料重溫革命記憶,到透過藝術演繹回望崢嶸歲月,行者們不僅系統梳理了抗戰精神的理論脈絡,更在身臨其境的實踐中,完成從“知”到“信”的精神跨越,真切體會到紅色精神跨越時空的時代光芒。

調研解碼,洞悉紅色傳播
在實地感悟的同時,實踐團還扎實開展調研活動,聚焦抗戰精神與延安精神在數字時代的傳播新命題,深入探究紅色精神在空間維度的落地轉化與媒介形態的創新表達,以及受眾對其的認知與接受規律。在西安革命文化公園,行者們與當地居民深入交流,聽他們講述祖輩投身革命的往事,探尋抗戰精神如何在時代浪潮中融入城市發展脈絡;在革命場館的紅色地標前,行者們廣泛收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群體的反饋,為紅色文化的當代傳播積累了鮮活素材,讓調研成果真正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

多維對話,共釋精神新義
實踐團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模式,實現多維對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國鵬副教授帶來的“抗戰精神思政課”,以深刻的理論闡釋、生動的紅色故事,為行者們解析抗戰精神的時代內涵;杜心怡同學以“西安事變”這一關中大地的標志性歷史節點為錨點,引領大家走進歷史長卷,探尋西安與延安一脈相承的抗戰精神譜系;同時在實踐途中,行者們與十余所高校學子不期而遇,圍繞“抗戰精神與延安精神的當代表達”展開熱烈探討。其中與中央民族大學學生的線上交流會,更碰撞出跨專業視角下的思想火花,讓紅色精神的當代解讀更加立體多元。

青春傳韻,煥新紅色華章
實踐團以“青春發聲”為載體,讓紅色故事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行者們在紅色地標前拍攝紅色宣講短視頻,用生動語言講述革命舊址的歷史意義;在延安寶塔山下錄制Vlog,記錄當代青年眼中的紅色傳承;整理實踐日記形成系列推文,在多個平臺連載,讓更多同齡人感受兩地的紅色魅力......這些充滿青春氣息的表達,讓紅色文化更接地氣、更具傳播力,讓革命故事在年輕一代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此次西安與延安之行,是一次紅色基因的尋根溯源,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通過實地走訪、理論學習、多維對話、成果轉化等多種方式,深入感悟了抗戰精神的偉大力量與永恒價值,親眼見證了兩地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發展。行者們將帶著這份在心中淬煉過的信仰,將所見所聞轉化為所思所行,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以實際行動踐行“強國有我”的青年擔當,這既是對革命先輩最好的告慰,更是對紅色精神最有力的傳承。
(通訊員 大連理工大學信仰行者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