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網電(通訊員 文玥珺)“青”力“青”為,薪火相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揚抗戰精神,礪青春擔當”暑期實踐團隊的青年學子們,以青春之力踐行傳承使命,深入泰州、南京等地,用“基地尋蹤+社區傳聲+AI煥影”的創新路徑,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新時代“史”志不渝,熠熠生輝。
學子們的足跡先是印刻在紅色土地上:泰州海陵區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間,他們凝視著紀念館里密密麻麻的名字,觸摸著歲月磨蝕的彈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水庭前,他們靜默中感受著歷史的沉重;利濟巷舊址的斑駁墻皮里,他們聆聽著無聲的控訴;雨花臺烈士陵園的石階上,他們仰望中讀懂信仰的力量。史料與遺址交織成鮮活的教材,讓青年在親歷中體悟:那段歷史從不是泛黃的書頁,而是血脈里流淌的記憶。

圖為團隊成員在莊嚴肅穆的紀念碑前默哀,以深沉的敬意,向碑后長眠的英烈遙寄哀思。

圖為團隊成員向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獻花,朵朵芬芳承載著對逝去生命的深切緬懷。
帶著這份滾燙的感悟,學子們走進社區廣場、居民院落,化身為歷史的“傳聲筒”。沒有華麗的辭藻,只用平實的語言還原戰場的硝煙、民眾的抗爭、先烈的不屈。乘涼的老人收起了蒲扇,眼神隨著講述回到烽火歲月;放學的孩童圍坐成圈,清澈的眸子里映著對英雄的崇敬。講述聲穿過樹蔭,落在磚石上,也落在聽者心間——抗戰精神就這樣在青年與民眾的無聲共鳴中,悄悄扎下深根。

圖為團隊成員在各自社區宣講,將抗戰精神融入鄰里,讓紅色力量在街巷間扎根生長。
更具青春特色的,是“老照片煥新顏”行動。團隊運用AI技術修復模糊抗戰影像,褪色的戰士面龐重新清晰,泛黃的戰場場景漸顯輪廓,有學生凝視著畫面,默默握緊了拳頭。這些被技術喚醒的歷史瞬間,早已超越工具本身的意義,成為連接今昔的橋梁,讓觀者在與先輩的“隔空對視”中,讀懂什么是“史”志不渝的堅守。

圖為團隊成員運用AI技術修復的部分烈士照片。
這個暑假,江蘇學子以“青”力“青”為的擔當,讓抗戰精神在傳承中煥發新的光彩。那些在陵園駐足的年輕身影,在社區回蕩的青春聲線,在屏幕上亮起的清晰影像,共同書寫著“史”志不渝的青春答卷——偉大的抗戰精神,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永遠鮮活,永遠滾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