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備訪集結:厘清職責分工,悟勞模精神,調設備以待
7月1日,實踐團迅速集結,開展項目籌備與訪談整理,成員們明確分工,確保主持、攝像、記錄各環節責任到人。成員共同深入學習勞模精神內涵,集中梳理并研討往期優秀宣傳案例,提煉訪談要點與敘事方法。全員聚焦內容準備,強化溝通與協作,為后續訪談高質量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對接勞模:搭建信任之橋,叩響匠心之門
7月2號,團隊專人負責與勞模進行初步溝通,通過電話或面對面交流,誠懇說明采訪初衷與宣傳意義,注重傾聽與尊重,以真誠態度贏得勞模的信任與支持。在充分了解勞模日常工作節奏和空閑時段的基礎上,團隊統籌協調,靈活規劃,制定了清晰有序的訪談時間表,既保障了勞模正常工作不受影響,也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了可靠的時間保障。
三:深挖事跡:精研匠心故事,凝練精神之光
7月3號,資料深度收集與提綱精細對接,團隊系統收集勞模的個人經歷、主要成就、所獲榮譽及行業背景資料,整合文字、影像等多維素材,構建全面的人物信息庫。在此基礎上,團隊集中研討,圍繞勞模特質與宣傳導向,細化采訪問題邏輯與層次,形成初步提綱。隨后與勞模進行深入對接,就內容細節、表達方式征詢其意見,進一步優化提綱結構,確保問題切中核心、真實生動,為高質量訪談奠定堅實基礎。
四、實地訪談:傾聽匠心獨運,記錄時代風采
7月4號,實踐團提前抵達現場,反復調試攝像、錄音等設備,確保萬無一失。訪談中,趙萍老師以溫和靈活的方式把握節奏,自然引導勞模暢談成長經歷與職業感悟;攝影攝像專注捕捉勞模豐富的表情和有力的手勢,記錄動人瞬間;實踐團記錄人員實時精準整理內容,保留語言細節和情感流露。整個團隊高效協同,致力于營造輕松真誠的交流氛圍,使勞模能夠在放松的狀態下真摯分享,全面展現其精神品格與人生故事。
五、素材凝練:梳理動人故事,執筆時代匠心
7月5號,訪談素材整理與初稿撰寫,實踐團集中對訪談獲得的音頻、視頻及文字記錄進行系統梳理,首先完成全部音頻內容的逐字轉寫,確保原始信息的完整與準確。隨后,成員共同回顧視頻素材,逐一標記精彩瞬間與關鍵語句,并按照人物成長、崗位貢獻、心路歷程等主題對素材進行分類整合。在此基礎上,團隊結合勞模精神內涵與宣傳導向,分工撰寫采訪初稿,注重故事性與感染力,突出勞模的專業成就與精神品質,形成內容充實、結構清晰的初步文案,為后續精編提供堅實基礎。
七、收官謀劃:七日礪得真章,揚帆續播遠名
7月7號,訪談成果總結與后續規劃,實踐團召開總結會議,系統回顧七天訪談工作,從前期籌備、勞模對接到實地訪談、文稿撰寫的全過程,梳理成功經驗與可優化環節,完成全面復盤。基于凝練的訪談成果,團隊共同制定多層次宣傳計劃:包括撰寫新聞通訊稿、制作專題視頻片段、規劃新媒體平臺推送方案等,明確各項任務的負責人與時間節點,為后續傳播勞模事跡、弘揚工匠精神奠定堅實基礎,確保訪談效益最大化。
八:基地共建,打造育人平臺
活動最后,周克武同志與趙萍老師共同為“皖江工學院實習實踐基地”揭牌。此次授牌標志著學校與周克武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旨在將勞模工作室打造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勞模事跡的重要實踐平臺。趙萍老師強調,該基地不僅是“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重要載體,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引導青年學生以勞模為榜樣,在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錘煉實干本領,把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以實際行動踐行勞模精神和愛國志向。
此次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勞模精神傳承深度融合,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平臺,組織大學生深入勞模創新工作室與基層一線。同學們在實踐中感悟勞模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的崇高品質,將專業所學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在勞動體驗中堅定了理想信念,厚植了家國情懷。活動引導青年學子以勞模為榜樣,立志將個人成長主動融入國家發展,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實現了實踐育人、勞動育人和思想引領的有機統一。
編輯:許婉婧、袁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