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的創新融合路徑,近日,地理與旅游學院組織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赴蕪湖陶辛官圩開展主題調研實踐活動,以青年之力為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新動能。

陶辛官圩作為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其孕育的非遺文化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鮮活體現。實踐期間,調研團隊將目光聚焦于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重點走訪了糖畫、泥人兩項傳統技藝的代表性藝人。在與藝人的面對面交流中,團隊成員系統梳理了兩項非遺技藝的歷史脈絡——從糖畫技藝在民間節慶中的起源與演變,到泥人創作與當地民俗故事的深度綁定;詳細記錄了技藝的完整制作工序,無論是糖畫藝人熬糖、繪圖時對溫度與手法的精準把控,還是泥人藝人選土、塑形、上色過程中的匠心細節,都被團隊以文字、視頻的形式細致留存。

交流過程中,藝人們堅守傳統的執著與積極創新的探索,讓團隊成員深受觸動。部分藝人嘗試將陶辛官圩的水鄉風光、農耕場景融入糖畫與泥人創作,開發出具有地域辨識度的文創產品;也有藝人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技藝制作過程,吸引年輕群體關注。團隊不僅記錄下這些鮮活的傳承案例,更用鏡頭定格下藝人們創作時專注的神情、指尖流轉的細膩動作,為非遺技藝的可視化傳播積累了珍貴素材。

調研過程中,團隊注重實踐成果的即時傳播,通過運營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先后發布多篇實踐通訊推文。推文中不僅呈現了陶辛官圩的田園風光與非遺文化魅力,還分享了團隊的調研進展與感悟,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讓更多人關注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非遺傳承的重要性。

此次暑期實踐,對團隊成員而言既是一次專業實踐的歷練,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浸潤。通過近距離接觸農業文化遺產與非遺文化,成員們積累了涵蓋非遺技藝資料、藝人訪談記錄、實地考察數據在內的豐富一手調研材料,將課堂所學的地理區位分析、旅游資源開發等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需求相結合,顯著提升了運用專業能力服務鄉村文化發展的實踐水平。

下一步,調研團隊將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與深度分析,針對陶辛官圩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現存問題、非遺技藝傳承的可持續路徑、鄉村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方向等關鍵議題,形成詳實的調研報告,從青年視角為當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策略優化、鄉村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實踐建議,讓調研成果真正轉化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實際力量。
陶辛官圩文化尋跡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