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賦能鄉村發展,書寫青春答卷,安徽農業大學“葡藤織夢,江村煥程”暑期社會實踐團于七月中旬來到黃山市桂林鎮江村。七天時間里,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研、直播助農、文創設計等多元化形式,深入了解當地葡萄產業發展,在葡萄藤蔓的輕響與村民的笑談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有效助力江村文旅發展。
深耕鄉土:用腳步丈量產業脈搏
初抵江村,成片的葡萄園與錯落的白墻黛瓦是團隊成員們對江村的第一印象。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座談會上,黃書記一句“品牌不響、銷路不寬”的坦言,成了實踐團的攻堅方向。此后數日,團隊成員們深入江村田間開展調研,清晨踏著露水蹲在葡萄架下,跟著村委辨認“黑鬼病”的黑斑,拍攝病葉、粘蟲板與滴灌設備,將收集的病蟲害樣本整理成冊,計劃返校后聯合植保專家制定防治手冊。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干部開展座談會。程陶蓉供圖
雨霧中的調研更顯生動。雨水打濕了隊員們的問卷,卻澆不滅調研熱情。在江村村民與葡萄種植戶細致講解中,實踐團成員完成70余份調研問卷,不僅摸清了江村葡萄從零星試種到初具規模的發展脈絡,更捕捉到種植戶對“技術員”“電商指導”的迫切期盼。每日暮色中的例會里,這些帶著體溫的故事被反復咀嚼,最終凝結成“病蟲害防治”“直播助農”的實踐方案。
圖為實踐團成員開展田間調研。程陶蓉供圖
青春賦能:用科技點亮振興之路
在江村文鳳山莊里,實踐團隊員們手持新鮮葡萄,以網絡直播的形式,熱情洋溢地向網友介紹江村特色。先后展示了葡萄果醬以及普通肥皂的制作過程。鏡頭轉向葡萄大棚,隊員們的講解愈發專業,現場采摘、試吃,讓網友直觀看到果實的品質。從田埂間的俯身問診到直播間的傾情推介,安農學子用專業知識架起橋梁,開展多場直播,讓江村的葡萄香飄向更遠的地方。
圖為實踐團成員開展直播助農。程陶蓉供圖
初心回響:用文創續寫江村新篇
江村文創設計是農業、文化與旅游融合生態的實踐,實踐團成員在江村農業提供原材料與故事基礎,用文化創意賦予農產審美與敘事,實現價值轉化。文創產品和IP讓游客在采摘、互動、購買等過程中參與體驗,不僅滿足美感與趣味,也形成完整的產業閉環,推動江村葡萄品牌長期建設與傳播
圖為實踐團文創設計成果。韓楊林供圖
當最后一縷夏陽掠過歙縣江村的馬頭墻,實踐團成員們收起了最后一份問卷。從黨群服務中心的座談會現場,到掛滿紫瑪瑙般葡萄的大棚深處;從夏雨中的徽派街巷,到直播間里飄著果香的工作臺;從最初“鄉村振興是句口號”的懵懂,到如今能精準說出“巨峰葡萄炭疽病防治周期”的篤定。這支青年實踐團將繼續以赤子之心助力鄉村振興,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